
🔎 摘要
中華商場是臺北西門町一座具代表性的住商混合建築,從1950年代戰後棚戶區改建而成,見證臺北城市從貧窮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它以超過一公里長、八棟連結的商場結構著稱,涵蓋百業,從電子零件到餐飲娛樂應有盡有。隨著臺北商業重心東移與都市更新政策推動,中華商場於1992年被拆除。雖然建築已消失,但它承載的城市記憶、生活片段與人情故事,仍深刻影響著世代臺北人的情感與文化。
站在天橋上,看見時代的倒影
如果你是個老臺北人,或者曾在西門町長過青春,那麼一定記得中華路上那條長長的商場,像一艘停靠在鐵道邊的都市列車。從忠孝到和平八大棟,連接著無數人的童年記憶、工作歲月、甚至整段人生。它不只是賣東西的地方,更像是一部城市寫真,記錄著戰後臺北的成長與轉變。
這座曾經被譽為「亞洲最長商場」的建築群,在1992年拆除前,已靜靜矗立三十一年,見證了臺灣社會從貧瘠到富裕、從混亂到有序的轉型過程。
從違建棚戶到「都市之瘤」
中華商場的起點,其實不怎麼光彩。1950年代,戰後物資匱乏,許多外省移民與失業軍人無處可居,便沿著中華路鐵道邊搭建起一排排簡易違建棚戶,逐漸形成臨時市集。這些窩棚雜亂無章,衛生條件極差,被媒體與政府稱為「都市之瘤」。但在當時,它卻是無數家庭唯一的棲身之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這片違建地區徹底改建,規劃為一座具現代設施的長形商場,既能安置原住戶,又可改善市容。於是,一場牽動上萬人的都市改造工程,就此展開。
當時市長黃啟瑞(1957年6月2日-1961年8月22日)在1959年擔任市長期間,配合蔣中正總統視察時指出要徹底整頓此區,為拆遷與改建奠定政策基礎。
從整理市容到集資造夢
1960年,臺北市政府與國民住宅處、建設公司共同協力,展開了中華商場的重建工程。商場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分為八棟,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象徵「八德」。每棟樓高三層,一樓為店鋪,二三樓為住宅或倉儲空間。
為解決資金問題,政府開放原住戶自行出資建造。這項「自建自住」的政策,讓居民在新屋中重新安身立命,也讓中華商場成為臺灣最早的住商混合型建築之一。
1961年10月,第一棟「忠棟」完工啟用。這座總長超過1170公尺、含店舖超過千家的龐然巨物,正式向臺北市民開放,也宣告了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一大步。
此階段由黃啟瑞市長主導整體拆遷與重建政策,體現了當時政府面對經費有限卻迫切改善市容的決心。
棺材以外什麼都賣的奇蹟
「中華商場什麼都賣,除了棺材!」這句話在老臺北人口中不只是戲謔,更是事實。
忠孝棟堪稱臺北科技的起源地,從音響、電子零件到早期電腦零組件,一應俱全,是70、80年代科技迷的「掏寶天堂」。著名的德昌電料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愛逛的電子材料店,還有賣無線電套件的「阿婆的店」,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草創IT時代的微光。
仁愛棟則是藝品、民俗、玉器與古玩匯聚之地,也是日本觀光客、南部遊客最愛的地方之一。年輕學生在此訂制服,古幣玩家在此交換寶物,還有堪輿師傅現場為人看風水、算命解籤。
信義和棟,是肚子與耳朵的天堂。中華料理小吃、北方館子、點心名店比比皆是。唱片行如新新、哥倫比亞、米高梅等更引領著臺灣的流行音樂市場,一半以上的唱片都從這裡銷出。許多今日的文化巨擘,如張艾嘉、楊德昌、蘇芮,曾在這些店裡駐足聆聽。
而和平棟則充滿戲劇張力:賣軍用品、制服、成衣、徽章,甚至戲服與舞鞋。從國軍士兵、老兵、戲班演員,到街坊老人,這裡供應著他們各自不同卻真實的日常需求。
1964年至1972年間,臺北市長高玉樹任內積極推動天橋系統的興建,串聯八棟商場,極大改善人行動線與購物便利性,也促進了商場的商業繁榮。
住商一體,天橋串城
與其說它是商場,不如說它是一個微型城市。商場樓上就是住家,每戶平均只分得兩坪空間,許多家庭搭建閣樓,把空間擴增到五坪左右。沒有獨立衛浴,大家共用陰暗的公廁,空氣中瀰漫著「硫酸混合樟腦丸」的味道,但居民間卻建立了像家人般的情誼。
孩童在騎樓奔跑、在天橋玩耍,成年住戶則習慣在門口臉盆洗澡、邊聊天邊沖涼。中華商場,既是棲身之所,也是小社會。
1969至1971年間,為了改善人流動線,市府興建串聯八棟的天橋系統。最大的天橋橫跨中華路,成為購物動線,也是一種公共生活的場景。每逢週末,天橋上人潮如潮,成為都市節奏的一部分。
一個城市的夜色與幻象
在中華商場的鼎盛時期,其樓頂璀璨的霓虹燈看板成為了臺北夜晚的標誌性景象,象徵著60年代至70年代商業的繁榮與現代都市的到來。這片五光十色的燈海,不僅為西門鬧區增添了獨特的夜間美學記憶,也成為城市進步與繁華的視覺衝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臺灣松下電器於1964年在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的巨幅霓虹招牌。這不僅是當時臺灣最大的霓虹燈,其「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並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除了松下電器,大同電器及和成衛浴也在此架設了霓虹燈廣告,共同打造出中華商場燦爛的夜景。
然而,這份城市幻象並非永恆。1985年5月1日,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拆除的主要原因是出於安全考量,當時的建築已無法長期承受大型霓虹燈的重量,因此台北市政府決定拆除這些霓虹燈。霓虹燈的拆除使得西門鬧區的夜景因此失色不少,也代表著中華商場夜間招牌的消失,象徵著這個曾經繁榮地標逐漸走向沒落。
這雖然不是中華商場衰落的唯一原因,但對其作為臺北市重要夜景地標的形象影響深遠,也預示了商場後續於1992年全面拆除的最終命運。
此外,中華商場周邊也曾發生過幾起火災事件,彰顯當時都市安全隱憂:棚屋時期的違章棚屋火災頻傳,曾是臺北街區的痛點;1988年5月7日,位於中華商場附近的新聲戲院發生火災,甚至將商場信棟的鐵門燻得通紅;同年11月,中華體育館因施放沖天炮起火,場館近乎全毀。這些事件也映照出中華商場所在區域的變遷與挑戰。
當東區崛起、西門沉睡
1980年代,隨著臺北市商業重心東移,加上中華商場自身年久失修,吸引力與影響力大不如前。西門區的老舊髒亂、交通瓶頸問題日益嚴重。1981年,中華商場最初20年租約屆滿,雖曾短暫續約,但產權問題與經營困境已成定局。
1983年起,臺北市進行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1990年捷運南港線施工,以及中華路雙向公車專用道的設立,讓商場周邊交通與人流大幅受影響,生意銳減。
臺北市長黃大洲(1982年-1985年)視中華商場為都市發展的「競爭包袱」,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計畫,主張拆除中華商場以紓解交通擁擠與美化市容。
抗爭、補償與消失的聲音
1992年10月,中華商場開始分段拆除。11天內,八棟全數夷為平地。媒體報導稱拆除順利無抗爭,實則許多住戶滿懷不甘。一些居民組成自救會,張貼「市長豬心」與「保衛家園」標語,但最終敵不過政治與土地規劃的洪流。
政府提供每戶50萬元補償金與遷移安置,但對不少人來說,那不是補償,是斷裂。有人一夜間失去店面與住家,有人至死難以釋懷。原本熱鬧的市集與閣樓生活,隨怪手傾倒而塵封於記憶。
記憶如何繼續活著
雖然中華商場已消失,但它的故事依舊流傳。
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及其電視劇改編,以逼真場景與細膩情感,重現那段歲月。浙平音響老闆、德昌電料行老闆的故事,也在紀錄片與展覽中持續發聲。
畫家席德進畫下它的輪廓,歌手蘇芮站在它的天橋拍下唱片封面。西門紅樓辦展、圖書館徵老照片、天橋上刻下「孝」字的地磚……這些微光碎片拼湊出記憶的風景。
一個商場的終章,也是城市的縮影
中華商場的生命雖止於1992年,但它留給臺北的,不只是一段商業地景,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城市之間的關係縮影。從棚戶到繁榮,再到拆除與紀念,它見證了都市發展的光明與陰影、夢想與失落。
它或許已不在,但只要有人記得、有人重述,它仍活著。就像那些曾在天橋上奔跑的小孩,長大後在城市某處抬頭,看到的,不只是中華路的車水馬龍,更是心中,那座永不消失的商場。
📌 小知識
- 中華商場最初起源於1950年代的違建棚戶區,當時臺北面臨嚴重的居住問題,許多外省移民無家可歸。
- 1961年第一棟忠棟完工,成為臺灣最早的住商混合型建築之一,樓上是住宅,樓下是店鋪。
- 1985年臺北市政府拆除中華商場屋頂大型霓虹燈,標誌著商場逐漸走向沒落與拆除的開始。
📚 單字卡
- 違建棚戶區 Illegal settlement [ɪˈliːgəl ˈsetlmənt] :指未經法定程序,私自搭建的臨時居住區。
- 都市更新 Urban renewal [ˈɜːrbən rɪˈnuːəl] :指改善或重建城市老舊地區的計畫與行動。
- 住商混合 Mixed-use development [mɪkst jus dɪˈvɛləpmənt] :結合住宅與商業用途的建築設計。
- 霓虹燈 Neon light [ˈniːɒn laɪt] :利用氖氣等氣體發光的裝飾性燈具,常用於廣告。
- 補償金 Compensation payment [ˌkɒmpənˈseɪʃən ˈpeɪmənt] :對受損失者所給予的賠償金額。
- 天橋 Pedestrian overpass [pəˈdɛstrɪən ˈoʊvərˌpæs] :跨越道路的行人天橋,方便人行交通。
📝 學習單與參考答案
- 問題:中華商場最初形成的背景是什麼?參考答案:** 中華商場最初是1950年代戰後外省移民和失業軍人在中華路鐵道邊搭建的違建棚戶區,為了解決居住和市容問題,臺北市政府決定改建成現代商場。
- 問題:中華商場為什麼被稱為臺灣最早的住商混合型建築?參考答案:** 因為商場一樓是店鋪,二三樓則是住宅或倉庫,居民可以同時在此生活與經營商業,實現了住商混合的功能。
- 問題:1980年代中華商場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參考答案:** 臺北商業重心東移、市場競爭激烈,建築老舊失修,交通工程影響人流,以及市政府推動都市更新,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商場衰落。
中華商場發展簡史與重要里程碑
時間 | 事件內容 | 相關人物/備註 |
---|---|---|
1949年 | 國共內戰結束,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來臺,於臺北中華路鐵道沿線搭建違建竹棚屋生活與擺攤,形成違章建築群。 | 違建被批為「都市之瘤」,影響交通與市容 |
1959年10月 | 蔣中正總統巡視中華路亂象,指示整頓重建。臺北市長黃啟瑞兼任「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導整建事宜。 | 黃啟瑞任市長期間:1957/6/2 – 1961/8/22 |
1960年3月5日 | 臺灣省主席周至柔召集會議,決定就地整建中華商場。 | |
1960年7月1日 | 臺北市政府決議拆除違建,興建新式商場,經費不足由居民以預付20年租金方式籌措,施工由陸根記營造負責。 | 總經費約新臺幣4,733萬元 |
1961年4月22日 | 八棟三層水泥建築落成啟用,臺灣省主席黃杰命名「中華商場」,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命名,成為臺北新地標。 | |
1964年 | 臺灣松下電器在信棟樓頂豎立當時臺灣最大霓虹燈,成為城市夜景標誌。 | |
1969-1971年 | 臺北市政府興建連接各棟並跨越中華路的行人天橋,提升交通安全與人流動線。 | 期間歷任市長:高玉樹(1964–1972)、張豐緒(1972–1976)、林洋港(1976–1978)、李登輝(1978–1981) |
1980年代 | 商業重心東移,中華商場年久失修,競爭力下降。 | |
1981年5月 | 中華商場20年租約到期,臺北市政府原計劃拆除,經租戶要求續約4年。 | |
1984年 | 商場產權登記為臺北市政府所有。 | |
1985年5月1日 | 商場樓頂大型霓虹燈因安全考量開始拆除,夜景失色。 | |
1986年 | 西區都市更新計畫出爐,拆除中華商場聲浪高漲。 | |
1990年 | 捷運工程施工,影響商場生意。 | |
1992年10月15日 | 市府宣布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 | |
1992年10月19日 | 商場斷水斷電。 | |
1992年10月20日 | 臺北市長黃大洲正式下令拆除,拆除由北向南依序進行。 | 黃大洲任市長:1990/6/2 – 1994/12/25 |
1992年10月30日 | 拆除工程結束,八棟建築全部夷平,原址改造為林蔭大道。 | |
2003年 | 中華路天橋重建,鑲嵌「中華商場」與「孝」字紀念牌。 | |
2020年2月 | 公視投資8000萬元重現中華商場場景,用於《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拍攝,因疫情取消對外開放。 | |
2021年4月22日 | 西門紅樓舉辦中華商場開幕60週年特展,展出文物與訪談。 |
中華商場八棟樓簡表
棟別 | 範圍位置 | 特色行業與說明 | 備註 |
---|---|---|---|
忠段 | 忠孝西路口至洛陽街口 | 家電、音響、電子零件,1980年代起加入個人電腦軟硬體。客家人聚集,如德昌電料行(德昌富鴻)。 | 棚屋時期即有老店 |
孝段 | 洛陽街口至開封街口 | 與忠段類似,家電音響零件,著名浙平音響(1953年創立)。 | 現今中華路電扶梯天橋仍有「孝」字招牌紀念 |
仁段 | 開封街口至漢口街口 | 玉器、琺瑯、民俗藝品、古董字畫、郵票古幣收藏店,相命堪輿等服務。 | |
愛段 | 漢口街口至武昌街口 | 成衣店(制服、西裝、喇叭褲、AB褲),著名餐飲如溫州大餛飩、吳抄手四川菜。 | |
信段 | 武昌街口至成都路口 | 唱片行集中地,涵蓋西洋搖滾、爵士、上海流行金曲、地方戲曲、京戲。1964年信棟南端有最大霓虹燈招牌(1985拆除)。 | 台灣松下電器霓虹燈地標 |
義段 | 成都路口至長沙街口 | 各地小吃名店聚集,如點心世界(鍋貼、蒸餃)、真北平飯館(片皮烤鴨)、徐州啥鍋、清真館、致美樓。 | |
和段 | 長沙街口至貴陽街口 | 軍用品、禮品、戲服出租店,幾乎所有軍隊用品皆可採購。 | 商場南端,人潮較少 |
平段 | 貴陽街口至愛國西路口 |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李慎恩鞋店(平劇鞋)位於此。 |
🔑 關鍵字
中華商場, 臺北市長, 都市更新, 棚戶區改建, 住商混合, 霓虹燈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