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肉食解禁:禁忌菜單的歷史味道

🔎 摘要

探討日本從禁肉文化到現代肉食習慣的歷史演變。從天武天皇頒布禁肉令、江戶時代「藥食」風潮到明治維新的解禁過程,揭示了宗教、社會與政策如何形塑日本的飲食觀。透過語言隱喻與文化妥協,本文描繪了從「肉是罪」到「肉是文明」的轉變,也反思了我們日常習慣背後的歷史脈絡。



傳說中的禁肉令與現實中的山豬鍋

根據文獻,西元675年,天武天皇頒布了史上第一份「禁肉令」,明確禁止食用牛、馬、狗、猴、雞五種動物的肉。這五隻生物看似沒有關聯,但其實都有點「人設」加持:牛馬是農業勞動力,狗是守衛,雞是報時器,猴子則因為和人類太像,感覺吃起來會有點道德壓力。

這聽起來頗為嚴肅,但日子久了,你會發現,律法的理想與炊煙裡的現實總是隔著一條街。禁令一頒千年,但日本人並沒有真的餓著肚子苦修。尤其在戰國時代,活命比道德重要,許多武士其實會私下烹煮鹿肉、野豬肉,有時還硬拗說這是藥膳。這種把肉當成藥的說法,在當時幾乎是文化共識,彷彿加點薑絲灑點鹽就能掩蓋倫理的尷尬。

吃藥還是吃肉?別問,問就是養生

江戶時代的醫書記載,「狐肉治疣,鹿肉補虛,山豬清五臟」——這明明是廚房菜單,卻掛上藥房牌子。吃肉不再是飢餓的選擇,而是一種醫療行為,一種幾近神聖的養生儀式。

這種說法其實反映出一種文化的妥協:當宗教不殺生與人的胃產生矛盾時,最好的解法就是給它換個名字。於是「藥食」這個詞出現了,吃肉變成服藥,罪惡感瞬間下降五成。不少當時的餐館甚至會在門口掛上「山鯨」的牌子,實際上賣的是野豬鍋——這不就跟今天的「酵素梅」其實是減肥藥一樣,有點會心一笑。

隱喻與詩意的生肉招牌

在那個肉等於罪的時代,人們的語言也進化了。你不能說「我想吃鹿肉」,你得說「我今晚來點紅葉吧」。野豬是牡丹,熊是月影,兔子是櫻花——聽起來像一桌季節限定懷石料理,實際上是隱密的肉品菜單。

這種「語言偽裝」不僅是文化壓力下的產物,也是一種對禁忌的美學處理。就像在壓抑中長出的一點小詩意——你不說破,它就不是罪;你說得夠文雅,它甚至有點高級感。這套隱語系統流行到江戶時代,甚至出現在浮世繪中,可見當時的肉食需求與禁令之間的「表裡文化」有多盛行。

明治維新:牛肉變成現代化指標

真正讓肉從桌下走上桌面,是明治維新之後。1868年,日本重新向西方開放,開始了「文明開化」的國家再造工程,而其中一個象徵性的動作,就是吃肉——特別是牛肉。

明治政府希望日本人看起來更現代、更健康、更像歐洲人(無論如何這三者在當時是連在一起的),於是開始鼓勵肉食。甚至還有記錄顯示,明治天皇本人公開吃牛肉,為全國樹立榜樣。

這段歷史讓人忍不住聯想到一種飲食版的「國族塑形計畫」。從此,牛肉成了「開化」的象徵,也奠定了今天壽喜燒、燒肉、吉野家牛丼這些街頭熟面孔的地位。從禁忌到時尚,日本的肉食文化幾乎是以政策推進的方式全面逆轉。

從燒肉回望,一口歷史的反思

從佛教戒律到社會妥協,從語言的隱喻到政策的解禁,日本的食肉史不只是飲食的轉變,更是一段文明與信仰、人性與現實之間微妙的協商。

這也讓我重新理解餐桌上的「日常」。當我們夾起一片牛五花、點一鍋豚骨拉麵,這些早已習以為常的食物,其實背後都藏著一段掙扎與妥協的故事。有時,歷史就在我們的胃裡,不說話,但早已潛移默化。


📌 小知識

  1. 「山鯨」不是鯨魚:江戶時代的「山鯨」其實是野豬肉,為了避諱用隱喻稱呼。
  2. 明治天皇開先例:為了推廣肉食現代化,明治天皇曾公開食用牛肉,打破長達千年的禁忌。
  3. 紅葉不只是風景:在古代日本,「紅葉」其實是對鹿肉的雅稱,常出現在私房菜單中。

📚 單字卡

  • 詔書(zhào shū):皇帝或天皇頒布的正式命令
  • 精進(jīng jìn/しょうじん):佛教中指戒除肉食的清淨生活
  • 懷石料理(huái shí liào lǐ/かいせきりょうり):日本傳統高級料理,強調時令與雅致
  • 藥食(yào shí/やくしょく):以藥膳名義食用肉類的文化現象
  • 隱語(yǐn yǔ/いんご):為避諱而使用的間接詞語
  • 開化(kāi huà/かいか):明治時代常用語,指文化現代化、西化的象徵

📝 學習單

  1. 你認為日本長期的禁肉令對今日飲食文化有何影響?請舉例說明。
  2. 在歷史中有哪些其他例子,宗教信仰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3. 根據文章內容,以下哪一項不是天武天皇禁止食用的動物?

🔑 關鍵字

禁肉令, 明治維新, 食肉文化, 江戶時代, 宗教與飲食, 日本歷史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