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詐騙」,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可能就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場景:主角潛入一個戒備森嚴的機構,想從外部突破那道道防線。但在現實裡,更常見、更有效的方式,往往是從內部下手——找到系統的中樞,再悄悄植入指令,事半功倍。
人是一種高度習慣性的動物。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資源,會傾向使用先入為主的概念來理解世界。這種「預設框架」在多數日常情境下非常實用,它幫助我們迅速判斷、快速反應,尤其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更是必要的節能設計。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在面對複雜、多樣且不熟悉的事物時,會不自覺地套用這些原有的理解架構。
詐騙的本質,就是設法「接通」你心裡那個輸入開關。這需要很強的觀察力與對人性的理解,騙徒得知道你在意什麼、害怕什麼、渴望什麼。一旦你打開那個心防的入口,對方便能順勢提供一連串看似合理、熟悉,甚至讓你感到安心的訊息。
他們在你的腦海裡蓋了一間小木屋——不是破門而入的那種,而是溫溫柔柔、像是在你認知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個「你以為你自己也認可」的臨時建築。接下來,只要你在未來面對新資訊時,這間小木屋就會自動跳出來提供你參考的「模板」,你會不自覺用對方預設的架構來詮釋現實。
到這裡,詐騙就像是拉了一條看不見的電話線。他們未必一開始就傳送有害資訊,但只要這條線存在,當他們決定要傳遞對自己有利的指令時,你早已預先「認同了他們的語言」。就像你早就熟悉了《西遊記》的故事背景,那麼當有人說要講一個「同人版」,你很可能不加懷疑地就接受了。可如果你從未聽過《西遊記》,這整套劇本對你來說反而是荒誕、不合邏輯的。
所以,當新聞報導中說連高學歷、理性思維強的人也會受騙,實際上並不奇怪。這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一旦認可了某種經過「認證」的資訊來源,就很難再回頭重複驗證。而原本用來支持我們判斷力的那套邏輯,也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默默開始「順著劇本走」。
我想人們之所以生氣,應該是因為對方利用了我們大腦原本幫助自己的工具來對付我們,如果以《哈利波特》來說,那麼應該就是。
You dare use my own spell against me, Po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