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灣生是指日治時期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他們因日本殖民政策來台,經歷了落地生根、戰後被迫遣返的命運。從原住民土地的殖民移民村,到二戰後的全面驅離與身分認同迷失,灣生的故事並非僅是「懷舊」,而是一段交織國族變遷、個人情感與歷史縫隙的生命軌跡。這些曾在台灣生活的日本人,在日本也不被完全接納,成為歷史中的模糊角色。
「我們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台灣人。是從台灣來的日本人。」
這句廣為流傳的灣生心聲,刻劃了他們在帝國崩潰與身份解構中的掙扎。灣生,即1895年到1945年間,日本統治下在台出生、成長的日本人。他們的人生故事,是殖民制度下被動遷徙、在地生根,再被歷史洪流迫離的縮影。
殖民規劃下的移民工程:為何而來?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後,日本立即將台灣視為「南進基地」,意圖藉由地緣與資源擴張其帝國勢力。除建設交通、軍事設施外,總督府更推動有組織的日本人移民政策。
1899年,台灣總督府針對東部「蕃地」展開調查,民政局長水野遵建議由國家遷入日本內地人,從事農林殖產事業。此政策在1900年代中期逐步成形,尤以花蓮港廳吉野村為典型案例。
初期嘗試多由民間企業如賀田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等主導,但面臨風土病、資金困難屢遭挫敗。1910年代後,轉由政府直接掌控移民事業,提供補助與農具支援,土地來源以「無主官有地」為主,亦包括原住民族如七腳川社等遷離後土地。
生根與勞動:灣生的日常景觀
灣生與其家庭在台灣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居住於官營移民村,如吉野村、豐田村(今鳳林);另一為散居於都市與鄉村,從事農林、工藝、行政等多元工作。
以花蓮地區為例,灣生家族經營甘蔗種植、製糖工廠、樟腦提煉與伐木,形成具地方特色的生產聚落。饒永昌家族便是從高知招募親戚移住,參與鳳林地區開墾。
在生活層面,日台孩童會在鄰近田野、學校玩耍、偷挖地瓜,但成人世界則多有語言、文化與空間隔閡。日人多住於劃定聚落內,漢人與原住民分布於村落周邊,實施明確的空間分區。
隨戰爭進入末期,日本本土勞力短缺加劇,部分移民戶開始聘請在地漢人佃農、雇工協助勞動。
「灣生」背後的多元日本階層
當我們提起「灣生」,多半會聯想到移民村、田園耕作、日語混雜台語的童年記憶。這些固然真實,卻也掩蓋了另一種更具權力與資源的日本人在台經歷:高級官員、專業人士與城市菁英的下一代,他們同樣是灣生,卻出生在醫院而非茅草屋,讀的是帝大附小、州立中學,而非鄉間公學校。
台北在日治時期是總督府所在地,自然也是日本高級行政人員的集中地。根據統計,日治末期日本人在台北州的人數遠高於其他州廳,很大一部分便是擔任各級政府職務的公務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也不得不面對這批熟悉業務的殖民官僚,因此在遣返政策中,一度建議保留「政府行政方面之高級或重要人員」作為顧問,以利政權銜接。
終止的家園:為何被遣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基於主權更替、政治清算與社會秩序考量,決定全面遣返在台日人。
1946年3月至5月,第一期大規模「引揚」行動(即遣返)實施。短短三個月內,即遣返約28萬日人平民,與約16萬軍人及其眷屬。日人僅可攜帶基本行李與1000圓現金,其他財產、土地、建築皆被沒收或需廉價變賣。
二二八事件後,政局惡化,政府加速遣返流程,僅留極少數技術人員短期支援重要機構(如大學、農業部門)。
✍️ 畫家立石鐵臣回憶離台為「失鄉」,並非單純「離鄉」,顯示文化者對土地的精神依附。
歸鄉未必是家:灣生的返日處境
返日灣生被統稱為「引揚者」,原意為「帶回來的人」,但實際上常被視為敗戰象徵與社會負擔。日本政府為安置其住房與工作,設立「引揚者住宅」與「台灣村」聚落,但資源有限,許多家庭生活困頓。
在教育與就業上,灣生在台受教育經歷未被完全承認,語言與文化習慣亦與本土不同,常被視為「異類」。年輕者被迫放棄升學、改做勞工,是常見現象。
這些曾「以台灣為家」的日本人,對東京的陌生遠甚於對台灣的熟悉。許多人終身未再見過台灣,卻將其記憶深埋於心,轉化為文學、繪畫、口述歷史等形式。
去與留的交界:希望留下的灣生
1945年11月總督府統計,約32萬在台日人中,有14萬人表示希望留台。這些人多是已在地化者,包括農戶、技師、教師等,特別是灣生群體,視台灣為故鄉。
國民政府初期曾允許酌情留用,如1946年台大仍有99名日籍教職員,占全校教職比例20%。但在盟軍(特別是魏德邁)堅持遣返敵國僑民立場下,政策急轉,至1947年4月後,留用者大幅減少。
📚 具體數據:
- 台灣大學1947年4月後留任日籍教員僅剩44人。
- 台灣省立農學院1947年2月,仍留3名教授與1名副教授。
- 僅極少數如農業專家得以長期留任,延至1950年代退休。
結語:歷史縫隙中的模糊身分
灣生的經歷既非戰爭主體,也非殖民壓迫者,卻在殖民與戰敗之間成為歷史的折射體。他們被帝國培養,卻因帝國崩潰被拋棄;在台灣生根,卻在日本飄零。
他們的認同未必屬於日本,也未必歸於台灣。他們懷念的不僅是台灣的地景,而是那裡提供過「完整身份感」的生活節奏。今日對灣生的研究與理解,不只是補足歷史盲點,更是回應個人與國家、地方與記憶之間的深刻張力。
📌 小知識
- 吉野村的由來:是日本政府在花蓮設置的官營移民村之一,土地多取自原住民七腳川社遷離後的區域。
- 「引揚」不是回家:戰後日本政府稱灣生的歸國為「引揚」,但對許多灣生而言,這是從熟悉的「家」被拉走,而非回家。
- 台大日籍教職員曾達高峰:1946 年台大有多達 99 名日籍教員任職,但因政治壓力與國際情勢,1947 年後迅速減少。
📚 單字卡
- 灣生・Wansei・/ˈwɑːn.seɪ/:指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
- 殖民地・Colony・/ˈkɒ.lə.ni/:一個被外國統治與開發的地區,政治與資源由母國控制。
- 遣返・Repatriation・/ˌriːˌpeɪ.triˈeɪ.ʃən/:將人從外地送回原籍國,常見於戰爭或政權更替後。
- 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əˌsɪm.ɪˈleɪ.ʃən/:殖民政府用以讓當地人接受殖民者語言與文化的政策。
- 在地化・Localization・/ˌloʊ.kə.ləˈzeɪ.ʃən/:指移民或外來者逐漸適應當地生活、文化與語言的過程。
- 引揚者・Returnee(引揚者)・/rɪˈtɜː.niː/:日本戰後用語,指從海外殖民地返回本土的日本人。
📝 學習單
- 開放題:請解釋灣生在戰後面對「身分認同困境」的原因,並說明他們對台灣與日本的情感張力。
- 選擇題:以下何者不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動移民政策的原因? A. 擴張帝國勢力 B. 與台灣人通婚促進融合 C. 開發東部資源 D. 鞏固南進基地 ✅ 正解:B
- 開放題:「引揚」對灣生而言不一定是「回家」,請從情感或生活經驗的角度,說明原因。
🔑 關鍵字
灣生,殖民地移民,遣返政策,引揚者,身分認同,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