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三板橋庄大竹圍是臺北地區日治時期前重要的農業聚落,地名反映了當時漢人移墾與生活特色,如「三板橋」指三塊木板便於穿越水溝,「大竹圍」表示以竹籬圍繞的住區。隨著日治政府的土地調查及都市規劃,該區於20世紀初被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收購並開發為「大正町」高級住宅區,標誌著農業土地向現代都市核心的轉變。三板橋庄大竹圍的變遷不僅展現殖民時代的都市更新策略,也反映了社會階層與族群空間的分隔,為今日臺北的城市發展奠定基礎。
「三板橋庄大竹圍」?
當我們行走在今日臺北市的市民大道、長安東路、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所圍成的繁華市區,或搭乘捷運抵達忠孝新生站、善導寺站,甚至在華山文創園區感受藝文氣息時,可能難以想像,這片土地在百年前曾是一個清代漢人聚落——「三板橋庄大竹圍」。
這個舊地名中的「三板橋」來自當時設有三塊木板供人通行於溝渠之上,而「大竹圍」則是指居民以竹籬圍起的聚落空間。這片區域大致涵蓋了今臺北市中山區與中正區交界一帶,包括市民大道以北、南京東路以南、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的區塊,正是今日我們所熟悉的華山、條通與林森北一帶。
在日治時期的都市改革浪潮中,這片農業地不僅變身為臺北第一個由民間主導開發的高級現代住宅區「大正町」,更進一步奠定了臺北城市核心的空間格局與生活樣貌。
一、從農業聚落到現代化社區的規劃
日治時期初期,臺灣總督府於1898年展開土地調查,重新界定街庄與土名的空間範圍。1904年起,這些新的街庄與土名取代了舊有的行政區域,並作為土地編號與戶籍管理的基礎。當時的「三板橋庄大竹圍」便是其中之一,反映出當地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與空間特色。
隨著20世紀初日本內地移民大量湧入臺灣,以及1911年颱風造成臺北市區嚴重水患,總督府意識到急需打造符合日本人居住標準的現代化住宅區。於是,政府選擇與民間企業合作,促使統一規劃與興建,改善市容並滿足人口激增的居住需求。
關於1911年的 B052 颱風
1911年8月底,一場被稱為「世紀大颱風」的B052號颱風重創臺北。短短幾天內,大雨與強風造成全市斷水斷電、交通癱瘓,甚至連電信都中斷。風速最高達32.3公尺/秒(約9級風),單日雨量破287毫米,災情慘重。 受災最嚴重的是當時人口密集的三市街(城內、大稻埕、艋舺)。城內街道嚴重淹水,傳統土磚屋與木屋大量倒塌,艋舺更發生製糖廠倒塌,導致數十人死亡。公共設施也受波及,發電廠和自來水廠停擺,整個臺北市陷入黑暗與停水達一週之久。 這場災難讓日本總督府深感都市建設不足,促使他們加快防洪、排水與都市重劃計畫。這場天災,意外成為臺北城市現代化的轉捩點。 《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北市區災情實錄》
二、打造殖民模範社區:大正町的規劃與建設
1908年成立的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原名臺灣建物株式會社,1916年改名),作為半官半民的企業,成為這項都市更新計畫的重要推手。自1911年起,該會社大規模收購位於臺北城外東北側的「三板橋庄大竹圍」土地,規劃興建專供日本「內地人」居住的高級現代住宅區,並於1912年正式命名為「大正街」,後發展為「大正町」。
為了解決官舍不足、居住環境惡劣及人口快速成長問題,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與臺灣銀行合作,提供分期付款與房屋貸款,吸引大量日本高階官員與富商入住。公司也協助總督府進行臺北城內三條商店街的改造,展現了官民合作的都市現代化策略。
三、大正町的空間特色與族群分層
大正町採用京都棋盤式街道規劃,東西向街道稱「通」,南北向稱「筋」,例如今日的市民大道對應「一條通」,長安東路為「四條通」,南京東路則部分為「十條通」。
住宅類型以獨門獨院的和洋混合式建築為主,每戶配備壁櫥、廁所、電力、自來水與下水道,強調居住舒適與衛生。社區內設有公園、網球場與兒童遊戲場,並於1927年設立臺灣首座幼稚園「私立大正幼稚園」。
大正町居民多為日本內地高級官員、大商社主管及富商,少數富裕臺灣人如林熊徵、杜聰明等也擁有住宅。這種族群分層反映殖民時期明顯的社會階級與空間劃分,日人居高位,臺人僅得有限進入。
四、日治時期生活風貌與都市影響
當時的大正町街道乾淨平整,排水良好,即使雨季亦不泥濘。居民居住在具現代化設施的獨棟住宅中,享受自來水、電燈與沖水馬桶等先進生活條件。灣生岡部茂回憶,家中地板採軟木鋪設並設計抬高防洪,展現當時建築細節與防災考量。
社區生活中,穿著和服或洋裝的婦女會出入商店,孩童制服上下學,公共設施完善,是一個小型示範型殖民地社區。這些規劃與建設不僅提升臺北都市現代化水準,也奠定今日臺北部分街廓與幹道結構。
五、戰後變遷與歷史名稱的保存
1922年町名改正後,大正街部分區域被編為「御成町」,東側則為「大正町」。華山文創園區附近,原稱「樺山町」,紀念臺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去日本化政策,將「樺山」改為「華山」,成為「國族再造」的地名象徵。
1946年大正町名稱廢止,區域納入臺北市中山區,原日本人房產多被政府或公營機構接收。1950年代起,隨美軍顧問團及日本商社人員來臺,該區逐漸轉型為商業娛樂區,林森北路酒吧與舶來品商店林立。
今日大正町範圍多為知名的「條通商圈」,涵蓋南京東路、中山北路、長安東路及新生北路周邊。儘管建築老化、商業活動衰退,仍有多個社區組織推動文化保存與活化,使這片曾經的農業地帶成為臺北重要的歷史與文化記憶所在。
📌 小知識
- 「三板橋」名稱源於早期村民架設三塊木板橋,方便穿越灌溉水溝,顯示農村生活的智慧與環境特色。
- 1904年日治政府完成土地調查,以「土名」作為土地編號與戶籍劃分的基礎,三板橋庄大竹圍即是其中之一。
- 三板橋庄大竹圍後來成為日治時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開發的「大正町」,轉型為現代化高級住宅區。
📚 單字卡
- 三板橋:Sanbanqiao [sænˈbɑːn tʃjaʊ]:臺北早期以三塊木板架成的簡易橋樑名稱。
- 大竹圍:Dazhuwei [dɑːˈdʒuː weɪ]:指以竹籬圍繞的村落區域名稱。
- 土名:Place Name [ˈpleɪs neɪm]:用於土地調查與戶籍編制的地理單位名稱。
- 土地調查:Land Survey [lænd ˈsɜːrveɪ]:官方進行的土地測量與界定作業。
- 農業聚落:Agricultural Settlement [ˌæɡrɪˈkʌltʃərəl ˈsɛtlmənt]: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村落型態。
- 都市轉型:Urban Transformation [ˈɜːrbən ˌtrænsfərˈmeɪʃən]:從傳統農村或工業區轉變為現代都市的過程。
📝 學習單
1. 請解釋「三板橋」這個地名的由來,並說明它反映了當時哪種生活特色? 參考答案: 「三板橋」的名稱源自於早期村民在灌溉水溝上架設三塊木板,方便人們通行。這反映了當時農村居民利用簡單自然資源,克服生活環境挑戰的智慧,以及對水利灌溉系統的依賴。
2. 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對三板橋庄大竹圍有哪些具體影響?這些影響如何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結構? 參考答案: 土地調查將三板橋庄大竹圍納入官方土地編號和戶籍系統,成為地籍與戶籍的基礎單位。這使得原本分散的農業聚落逐步整合,土地價值提升並吸引日本資本介入,進一步促成都市規劃與住宅區開發,造成族群空間明顯分層,日本移民和少數台灣富裕階層成為新社區主要居民。
3. 你認為從農業聚落轉型為大正町的現代住宅區,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會帶來哪些改變?請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 轉型帶來生活條件的現代化,如自來水、電力和衛生設施改善,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但同時也產生族群隔離,日本移民居住於高級社區,傳統農業生活方式逐漸消失,當地文化與社區結構面臨改變,部分原住居民可能被迫遷移或融入新生活型態,文化認同因此發生轉變。
🔑 關鍵字
三板橋庄大竹圍, 大正町, 日治時期, 農業聚落, 土地調查, 都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