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頭蛇到六大毒蛇:如果你真的被咬了,該怎麼辦?

摘要

探討從神話毒蛇到現實台灣六大毒蛇的差異與應對方式,涵蓋毒蛇種類、毒性分類、正確急救流程、醫療處理與血清配對機制。強調知識勝於恐懼,呼應蛇在歷史上「毒與治癒」的雙重角色。


神話不能當急救手冊

古人對蛇有一種奇妙的矛盾情感,一邊讓牠們在神話裡長出九顆頭、口吐毒火(還能再生),一邊又把牠們畫在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杖上,象徵治癒。你可能會想,如果我在台灣山區被蛇咬了,會不會需要像赫拉克勒斯一樣砍下蛇頭?放心,不會。這邊的蛇不會再生,也不會噴火。牠們大多數時間只想安靜地過日子,直到你的腳誤踩上牠們,或你手賤想跟牠自拍。

三個重點:

  1. 神話中的蛇多半是過度浪漫化的幻想,現實中牠們沒有超能力。
  2. 台灣蛇類其實很怕人,不會主動攻擊。
  3. 若你被咬,真的,不要去查「九頭蛇怎麼處理」,去醫院。

台灣的毒蛇小全套:六大毒蛇快速辨識指南

台灣的毒蛇其實不多,主要是六種,種類雖少但各有殺手本事,像是武林大會六強。龜殼花、赤尾青竹絲和百步蛇屬於「出血派」:牠們的毒會讓你瘀青腫脹像踩到蜜蜂巢一樣,還可能讓你血壓像放氣球一樣掉。眼鏡蛇和雨傘節則是「神經系」:毒素專攻肌肉與神經接點,嚴重會導致你無法眨眼或呼吸。鎖鏈蛇?混合型選手,出血加神經雙修,難搞界的複合怪。

三個重點:

  1. 出血毒:腫、痛、瘀血,代表人物是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
  2. 神經毒:肌肉無力、眼瞼下垂、呼吸困難,代表人物是眼鏡蛇與雨傘節。
  3. 混合毒:鎖鏈蛇,基本上就是雙打賽選手一人演兩角。

急救不是忍者大挑戰

被毒蛇咬的當下,有人會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瑞士刀試圖劃開傷口吸毒(這不是電影,是錯誤示範)。正確流程如下:第一,冷靜,不然你只會讓心跳加快,毒更快擴散;第二,移除手飾,避免腫脹卡住;第三,限制活動,把咬傷部位保持低於心臟高度,然後直接叫救護車。拍張蛇的照片有助於醫師辨識,但千萬不要試圖抓蛇,這不是動物星球頻道。

三個重點:

  1. 千萬別割傷口、吸毒液、冰敷或抹草藥。
  2. 把咬傷部位保持安靜、低於心臟,減少毒液擴散。
  3. 拍照(不是抓蛇),幫助醫師辨識蛇種。

進醫院後的流程,跟打怪一樣按步驟來

醫師首先會判斷你是被哪種類型的毒蛇咬了——神經毒還是出血毒?如果咬你的蛇剛好是百步蛇,恭喜你進入專屬血清治療區。台灣有針對六大毒蛇製作的對應血清(共四種),類似RPG裡的指定解藥,亂用還會中副作用。血清是從馬身上提煉出來的抗體,成本高但救命有效。接著是傷口處理,有時會清創或放水泡液,必要時得植皮。最後還有支援性療法,監控腎臟與凝血功能,確保你不會在痊癒前先被自己內出血KO。

三個重點:

  1. 醫師會依症狀決定是否打血清,以及打哪一種。
  2. 血清是針對特定毒蛇製作,亂打會出事。
  3. 傷口處理與後續監控一樣重要,不只是打完血清就完事。

毒與治癒的雙重性,現代版的神話

蛇毒讓人中毒,也可能救人一命。台灣曾是蛇毒蛋白研究的先驅地之一,研究成果曾領先全球。某些毒素甚至被應用於開發降血壓藥與止血劑,這就像阿斯克勒庇俄斯手中握著蛇杖那樣,毒與癒合兩者並存,只差你是遇上實驗室還是山間小徑。從古希臘的九頭蛇到現代醫院的血清,每一個毒蛇故事的背後,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你可以怕牠,但你最好了解牠。

三個重點:

  1. 蛇毒研究應用於醫藥,實際上可能救人性命。
  2. 古代的「毒」象徵與現代醫學實證形成呼應。
  3. 認識毒蛇,不是恐懼牠們,而是保命的第一步。

認識毒蛇,是防禦,也是療癒的開始

當你在山上遇到一條蛇,它可能比你還緊張。但若真不幸被咬,請別試圖當自己的赫拉克勒斯——冷靜、穩住、送醫、給圖。蛇的毒可能讓你差點見祖先,但也可能透過科學成為延命良藥。這一切的關鍵,是知識的力量。你不需要愛蛇,但你至少該了解牠。


小知識

  1. 乾咬(Dry bite):有時蛇咬人但沒注入毒液,這種狀況稱為乾咬。
  2. 雨傘節不是眼鏡蛇:雨傘節是神經毒高手,但分類上不是眼鏡蛇的一員。
  3. 四種血清對六種蛇:台灣雖有六大毒蛇,但只需四種血清對應治療。

學習單

  1. 台灣六大毒蛇分別是哪些?它們的毒性類型有何不同?
  2. 被毒蛇咬傷時有哪些錯誤急救方式?為何不建議使用?
  3. 抗蛇毒血清是如何製作的?為什麼需要「對症下藥」?

單字卡

  1. Antivenom /ˈæntiˌvɛnəm/:抗蛇毒血清,一種針對特定蛇毒的抗體。
  2. Neurotoxin /ˈnjʊərəʊˌtɒksɪn/: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系統的毒素。
  3. Hemotoxin /ˈhiːməʊˌtɒksɪn/:出血性毒素,破壞血管與血液凝固機制。
  4. Envenomation:毒液注入,指被毒蛇咬後毒液進入體內的過程。
  5. Dry bite:乾咬,蛇咬但未注入毒液的情況。
  6. Supportive therapy:支援性療法,用於穩定病患的生命徵象與器官功能。

 


參考資料

「台灣的毒蛇 | 衛教單張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引見於 2025年5月19日. http://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9563.
疾病管制署. 「蛇來蛇去免緊張,五要五不保安康」. 文字. 疾病管制署. 疾病管制署, 2025年3月27日. https://www.mohw.gov.tw/cp-16-82022-1.html.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如何與蛇和平相處 - 16個你不可不知的蛇知識!」, 2018年6月5日.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動物及人的咬傷」. 文字.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23年7月14日. https://www.nhi.gov.tw/ch/cp-2796-d232d-2951-1.html.
「Albert Calmette」. 收入 Wikipedia, 2025年5月13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Calmette.

關鍵字

毒蛇、台灣六大毒蛇、蛇咬傷急救、抗蛇毒血清、神經毒、出血毒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