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焦慮:人類對飲水安全的對策史

從中世紀的啤酒,到現代的瓶裝水,水質安全怎麼變成了一場文化神經病?


摘要

從中世紀到近代初期,喝水這件事比你想像中更驚心動魄。當時歐洲缺乏現代下水道,井水、泉水、河水通通不可靠,喝了可能中毒、生病、見鬼。為了活命,人們乾脆改喝酒精飲品如啤酒、葡萄酒,哪怕他們不是想醉,只是想活。這場與髒水共舞的文明攻防戰,讓我們得以一窺人類如何在恐懼中找出生機,最終讓「安全飲水」成為一種文化焦慮,也是一種生存藝術。





比戰爭還危險的井水:中世紀的髒水恐懼

讓我們先問一句簡單的問題——「你有信任自家水龍頭嗎,還是覺得得先過濾煮沸再喝?」想像這句話發生在沒有自來水的中世紀歐洲,那情況就更刺激了。當時從5世紀到15世紀,喝水基本上是個冒生命危險的行為,堪比在街頭挑釁穿著鎧甲的陌生人。

首先,城市與鄉村到處都是排泄物與垃圾,沒人知道「下水道」是什麼。人類與動物的產出隨意排進河川,或乾脆就在井邊處理,這些污染很快就從地面滲進地下水——也就是大家賴以維生的井水來源。你說這樣的水能喝?是啊,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喝。

第二,喝了會怎樣呢?很可能拉肚子到脫水,或者遇上霍亂、痢疾、甚至命喪黃泉。現代人可以去醫院,但當時可沒抗生素這東西。喝錯一口,後果從「肚子痛」直接升級到「見上帝」。

第三,這種恐懼不是小題大作。來源中提到,哪怕是現代,在八八水災後的萬丹地區也曾因地下水受污染爆發鉤端螺旋體疫情。既然現代還這麼脆弱,中世紀那種髒到連街邊野狗都嫌的環境,當然更慘。人們怕喝水,怕到寧願信上帝也不信井水。

 

不是想醉,是想活:酒精飲品的崛起

既然水不能喝,那喝什麼?答案是:酒。不是什麼高級紅白酒,而是「小啤酒」(small beer)與「餐桌葡萄酒」(table wine)。它們酒精濃度低,喝不醉,但能活命。

第一,酒精飲品能保存更久、不易腐敗,酒精也被認為有殺菌效果,雖然科學上這可能需要比你想像更濃的濃度,但對當時的人來說,只要不是立刻拉肚子,就是勝利。

第二,釀酒過程通常會煮沸水,特別是釀啤酒,因此能殺死部分微生物。葡萄酒發酵過程也多少會提升安全性。這不是追求微醺,而是日常求生技術的一部分。

第三,英國皇家海軍的例子也頗具說服力。1740年,愛德華·弗農中將下令將蘭姆酒與水按1比4比例混合,成為「Grog」這種航海飲品。目的是防止士兵喝下壞水,順便不讓他們醉得太早。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從修道院到家庭酒窖,釀酒不再只是節慶用,而是日常飲水安全策略的一環。水被視為危險品,而酒,竟成為信任的代名詞。

 

喝水與中邪:飲食恐慌與文化記憶

如果你覺得喝髒水會生病已經夠糟,那再聽一個更詭異的故事。據說在10世紀末法國南部,人民食用了被麥角菌感染的黑麥麵包,導致全身抽搐、皮膚潰爛,還會幻覺看到魔鬼。這場被稱為「聖安東尼之火」的中毒事件,共導致近六萬人死亡。

這不是因為水,而是因為糧食,但它完美詮釋了中世紀的集體焦慮:我們吃的、喝的、碰的,每一口都可能帶來死亡。這樣的文化背景,自然也影響了人們如何看待「安全」這件事。

喝水被妖魔化,酒被理性化。這種文化錯置,也許不是因為人們愚昧,而是因為他們太清楚現實有多髒、多危險。水不再是生命之源,而成為傳染之源——一杯看似清澈的井水,也可能是死亡邀請函。

因此,即使我們找不到文獻明確寫出「歐洲人因水太髒而轉喝啤酒」,但從污染程度、流行病頻率與發酵飲品的安全性來看,這條演化邏輯再清楚不過:如果活著比清醒重要,那麼微醺,就是文明的代價。

 

水的啟蒙:從市井水井到微生物的啟示

到了 18 世紀,人類終於開始對水的「不透明」本質感到不安。不只是因為它看起來髒,而是因為它裡面可能有東西。肉眼看不見的那種東西。這時,科學終於介入了水的事務。

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發現,水中有生命——雖然不是能陪你看 Netflix 的那種生命,而是會讓你拉肚子的那種。像是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這種小傢伙,在污水裡活得比誰都自在,一不小心喝下去,它就能讓你從人生巔峰滑向馬桶低谷。這類細菌透過受污染的飲水、海鮮,甚至是公共水井,悄悄進入人體,潛伏幾天後發威,導致劇烈腹瀉、脫水,甚至致命。

當時倫敦爆發霍亂疫情時,一位麻醉科醫師約翰・斯諾(不是《冰與火之歌》那位)發現,這些看不見的生物可能正是透過某個特定的水源——例如一口公用水井——在社區間傳播。他透過一張地圖和一支鐵鉗,關掉水泵,讓整個社區的感染數據大幅下降,間接為「水中細菌致病」這個概念提供了強力的證據。這也讓政府開始正視「自來水不只是流動的東西,它還得乾淨」這件事。


科學進場,公共衛生入場

19 世紀末開始,歐洲與北美掀起一波「水務現代化運動」。鋪設地下水道、自來水管、建設濾水與消毒設施(例如加氯)成為城市現代化的標配。自來水系統不只是科技的成果,也是社會組織能力的展現,讓飲水這件事第一次從「個人運氣」晉升為「集體保證」。

但這個轉變來得並不容易。中世紀時,煮水並非全民運動。一來燃料貴,二來人們對「看起來乾淨的水」沒有懷疑動機。畢竟,水清就好,誰在乎裡面有沒有隱形小兵。直到顯微鏡和霍亂教訓把「看不見的敵人」端上檯面,水才真正進入人類的理性視野。


喝水這件事,終於不靠運氣了

在 20 世紀以前,喝水有點像抽樂透。你可能喝到乾淨的泉水,也可能喝到一隻正在分解的老鼠的泡澡水——完全看命。可喜可賀的是,進入 20 世紀後,人類終於不再把水的安全交給上天。

首先登場的是水務現代化的大魔術。我們鋪了地下水道、鋪了自來水管、建了淨水廠,搞出一整套處理流程,包含沉澱、過濾、加氯消毒,像是在泡一杯超講究的透明雞尾酒。這些工程讓喝水不再是冒險,而是享有「制度保證」的日常福利。從此我們不再拿著水壺對著河邊祈禱。

加氯消毒堪稱這個時代的 MVP(最有價值殺菌者)。它能有效清除水中如霍亂弧菌等病原體,讓曾經流行過一整季的拉肚子,在城市中變得稀有。以台灣為例,1962 年後展開的霍亂防治,與自來水的普及密不可分。是的,我們終於靠制度打贏了細菌。

但文明的進步也帶來了副作用。隨著人口暴增與灌溉需求膨脹,地下水的抽取像不打烊的 ATM,一抽再抽。據說從 1900 年到 2017 年,全球淡水取用量成長了六倍,這讓地下水快變成地底的傳說。工業與農業的發展也帶來水質污染的新煩惱,比如三鹵甲烷(THMs)這類加氯消毒後生成的副產品,讓人一邊感謝氯殺菌,一邊又擔心它多殺了一點。

甚至連海軍也體會到水的進化。過去水兵們習慣喝稀釋的蘭姆酒來避免喝到發臭的水,1970 年英國皇家海軍終於宣布:夠了,我們有水可以喝,不必再靠酒精逃避現實了。這也算是一種文明的指標吧。

總之,20 世紀是水從「隨緣飲料」進化為「集體工程」的黃金時代。雖然我們仍然面對新的污染源與資源壓力,但至少可以說:在這一百年裡,人類終於開始正眼看待水,並且試著跟它好好相處——不靠運氣,而靠工程、制度,還有一點點氯。

 

恐懼進化論:我們為什麼還是不太放心地喝水

現代化的水務系統並不是一勞永逸的萬靈丹。即便進入 21 世紀,我們仍得面對老舊水管、漏水率高、原水濁度飆升(像 2015 年蘇迪勒颱風後的台北),還有氣候變遷帶來的新難題。過去的恐懼是霍亂弧菌的名字寫在報紙頭條,如今的恐懼則像潛伏的訊號干擾,在生活中偶爾閃爍。

我們的對策,是建造更嚴格的制度、更即時的監測系統、更聰明的處理技術。但我們也發展了某種「心理免疫法」:買瓶裝水、裝濾水器、念一下 pH 值……像是在建立一套屬於現代人的恐懼儀式。這不代表我們變得無所畏懼,而是我們學會了怎麼怕,怎麼防,業者也知道怎麼賣安心。

從「看起來乾淨就應該沒事吧」到「看起來乾淨但我還是要濾一下」,我們的安全感從單純的信念轉變為一套制度化的日常流程。水龍頭轉開那一刻,我們倒出的不只是無菌的 H₂O,更是一種文明的假設:那就是,今天不會拉肚子——大概。



小知識

  1. 中世紀約指西元5世紀末至15世紀末,夾在古典時代與現代之間。
  2. 「Grog」原是皇家海軍為防止喝醉而發明的稀釋蘭姆酒,卻意外成為早期「濾水」策略。
  3. 中世紀的啤酒多半含酒精不到2%,被當作水喝。 但別模仿喔,依據目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第1項:兒童及少年不得吸菸、飲酒或嚼檳榔。)
  4. 麥角菌中毒會導致幻覺,這也是後來「女巫審判」出現的背景因素之一。
  5. 煮沸真的有用!水滾後再多加熱一分鐘,大多數細菌與病毒就會被殺光。
  6. 水混濁不是美感問題。濁度太高會讓淨水廠處理困難,嚴重時甚至會暫停供水。

💭回應讀者疑問:為什麼中世紀的人不煮水來喝?

你可能會想,煮個水很難嗎?都能煮飯了,為什麼不順手煮杯白開水?答案其實有點像現代人說「知道運動好,但下班好累」那樣 —— 能做,但不常做。 

 在古代,不論是中國還是歐洲,「燒水」其實是一件很「耗柴火」的事。柴火不是免費的,燃料得砍、得買,還得好好保存。在生活成本這麼高的時代(我們說的是唐宋或中世紀,不是北市房價),光是生火煮飯已經夠辛苦了,沒事還天天煮水喝,對不少家庭來說就是一種奢侈。 

但中國的茶文化確實是「燒水運動推廣大使」。你為了泡茶,不得不燒水。於是,從陸羽開始推廣「怎樣煮茶水比較香」開始,人們也就間接開始接受「煮水才乾淨」這件事。久而久之,不管有沒有茶,燒開水變成了日常。 

 至於歐洲嘛,在中世紀他們不太喝白開水,反而熱愛低酒精濃度的啤酒,因為釀酒的過程中會煮沸,加上酒精本身有點抑菌作用,比起喝河水,喝淡啤酒更保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世紀小孩是「喝啤酒長大」的。 

 所以說,喝不喝白開水,有時不是因為不知道衛生,而是有沒有那個文化習慣、經濟條件和一點點生活壓力。

學習單

  • 為什麼中世紀人們寧願喝啤酒也不願喝水?請列出三個理由。
  • 「髒水恐懼」如何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請舉實例說明。
  • 請解釋「Grog」的歷史背景及其在飲水安全中的角色。


單字卡

  • Grog /ɡrɒɡ/:英國皇家海軍將蘭姆酒與水混合的飲料,用於防止水污染及醉酒。
  • Small beer:低酒精濃度的啤酒,常作為日常飲用水的替代品。
  • Cholera /ˈkɒl.ər.ə/:霍亂,一種因污染水源而傳播的腸胃道疾病。
  • Ergot /ˈɜː.ɡɒt/:一種寄生在穀物上的真菌,會產生毒素引發中毒。
  • Sanitation /ˌsæn.ɪˈteɪ.ʃən/:公共衛生,特別指下水道與清潔系統的設置。
  • Fermentation /ˌfɜː.mənˈteɪ.ʃən/:發酵作用,酒精製造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參考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霍亂弧菌」. 文字、影音.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2010年9月24日.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2001.
經濟部水利署. 「蘇迪勒離台 嚴防豪雨 加速復原」. TEXT. 經濟部水利署. 經濟部水利署, 2013年3月20日. https://www.wra.gov.tw/NewsAll_Content.aspx?n=6272&s=60037.
「『颱風災後淹水地區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上昇,疾管署籲請醫師提高警覺』(疾病管制署致醫界通函第209號)」. 引見於 2025年5月18日.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3NG5iRckMD1SFJbDHb5XYQ?typeid=48.
「環保署嚴密監控自來水於抗SARS期間提高加氯量,其餘氯仍符合飲用水標準」. 引見於 2025年5月18日.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894720A1EB490390/46dee502-bc33-4dd2-aff2-26abc7c62536.
「Edward Vernon」. 收入 Wikipedia, 2025年3月21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dward_Vernon&oldid=1281556501.
「Grog」. 收入 Wikipedia, 2025年3月27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Grog&oldid=1282607838.
「Microscope」. 收入 Wikipedia, 2025年2月14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icroscope&oldid=1275754446.
PanSci 泛科學. 「巫師的黑暗咒語,黑麥角菌與麥角菌──《菇的呼風喚雨史》」. 引見於 2025年5月18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0960.

關鍵字

中世紀、飲水安全、啤酒、發酵、霍亂、Grog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