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從方濟各到良十四世

教宗的角色從哪裡來?

「教宗」(拉丁語:papa)不只是一個宗教頭銜,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中心。他是羅馬主教(Bishop of Rome),同時身兼全球天主教會的領袖和梵蒂岡城國的元首。根據傳統,他被視為耶穌的宗徒聖伯多祿(Saint Peter)的繼承人。為什麼偏偏是羅馬?這有歷史與信仰的雙重理由——伯多祿與保祿都曾在羅馬殉道、羅馬教會曾援助其他地區、也是羅馬帝國的首都。

隨著世紀演進,教宗的影響力曾遍及歐洲政治,也曾面臨挑戰與限制。到了今天,教宗依然是全球目光的焦點,尤其是在教宗更替之際。

教會內部的張力:進步與保守的交鋒

天主教會並非鐵板一塊。雖然有清晰的教義與階層制度,但在具體路線與實務治理上,內部始終存在兩股主要勢力:進步派與保守派。

進步派主張教會應更積極回應現代社會的議題,包括性別平權、性傾向、環境與貧窮等。他們支持教義的溫和詮釋,強調慈悲與包容。相對地,保守派則強調教會傳統與教義穩定,認為不應被世俗風氣左右,主張教宗應維護信仰的純潔性與教義的一致性。

這兩派的拉鋸,在教宗選舉時特別明顯。每一次白煙升起,背後都是一場信仰方向的取捨與妥協。

前任教宗方濟各:一位打破慣例的人

2013年,一個從未出現過的名號「方濟各」(Francis)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他就是第266任教宗,阿根廷籍的喬治·馬里奧·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方濟各是歷來首位來自南半球、美洲、耶穌會的教宗,他的當選本身就象徵著改革訊號。

他主張對邊緣群體展現寬容,曾說:「我有何資格論斷?」(If someone is gay and he searches for the Lor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同時批評全球資本主義的不公與浪費文化。這些立場受到進步派高度肯定,但也讓保守派倍感焦慮。

這位開創者式的人物,在身體健康方面卻逐漸吃不消。2020年代以來,他多次因呼吸道疾病住院,2025年4月21日辭世於梵蒂岡,享壽88歲。依他本人意願,葬禮簡約,遺體安葬於羅馬聖母大殿,成為百年來首位未葬於梵蒂岡的教宗。

教宗選舉:神聖但不神秘的程序

教宗辭世後,樞機主教團便會啟動「秘密會議」(Conclave)選出繼任者。根據教會法,只有未滿80歲的樞機有投票資格。這次會議在西斯汀小堂舉行,選舉以白煙或黑煙向外界傳遞結果——白煙代表選出新教宗,黑煙則表示還沒達成共識。

這場於2025年5月7日開啟的選舉共有133位合資格樞機參與。外界原本預測的熱門人選,包括聖座國務卿伯多祿·帕羅林(Pietro Parolin)與菲律賓籍樞機類思·安多尼·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皆未當選,結果令人意外,也被視為保守派在票數操作上的一次逆轉。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走進聖彼得寶座

2025年5月8日,第266任教宗於第四輪投票中產生。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奧斯定會士羅伯多·方濟各·普瑞弗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獲選,選擇名號「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他是歷來首位出身美國的教宗,也是自12世紀以來首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宗。

當選消息透過西斯汀小堂升起的白煙對外公布,象徵塵埃落定。約一小時後,樞機主教團首席執事道明·曼玻第(Cardinal Dominique Mamberti)於聖伯多祿大殿陽台宣告:「我們有教宗了!」良十四世隨後身穿教宗袍現身,向信眾致意並發表首次講話。他以「願你們平安」開場,呼籲教會成為「搭起橋梁、開啟對話」的信仰共同體,展現仁慈,以愛對話。他同時以義大利語向前任教宗方濟各致敬,並用西班牙語向其曾任職的秘魯教區表達感謝。他的教宗牧徽延續主教冠與金銀鑰匙等傳統圖騰,格言為拉丁語 In illo uno unum,意即「在基督裡我們是一體」。

他在講話中提到多句充滿信仰與慈悲精神的語句,其中包括:「讓我們成為搭起橋梁與對話的教會」、「展現我們的仁慈」、「以愛對話」,以及對方濟各祝福的延續:「天主愛我們。天主愛每個人。邪惡不會得勝。」這些語句為他未來的教宗路線奠定基調,也被外界視為向過去延續與未來轉向之間的一種橋接。

在白煙之後,我們該關心什麼?

每次教宗更替,都不只是宗教圈的大事,它牽動的,是整個全球信仰社群與道德話語的方向。從方濟各的開放與批判,到良十四世的謹慎與行政背景,我們也許正站在另一種過渡的門檻上。

教宗不是超人,他們的出現也不是魔法,而是經過制度、信仰與歷史層層篩選的產物。白煙升起的那一刻,不只是宣布新任領袖的誕生,也再次提醒我們:信仰與責任,永遠要走在一起。

 

補充,為何是「良十四世」?

教宗良十四世在首次公開致詞時並未解釋為何選擇「良」作為他的教宗名號,但有不少觀察者根據教會歷史和他的背景進行推測。最常被提到的是19世紀末的教宗良十三世,他在位期間以推動社會正義聞名,並且發表了《新事通諭》(Rerum Novarum),支持工會和勞工權益。這些背景讓許多人認為,良十四世選擇「良」是為了向良十三世的社會貢獻致敬,並延續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此外,「良」這個名號在教會歷史中有著深厚的傳統,至今已有13位教宗使用過,其中包括被尊為聖人的良一世(Leo the Great)。因此,良十四世的選擇也可能象徵著他對教會歷史的尊重與延續。儘管未公開解釋,這個名號無疑為他的教宗任期設定了象徵性的起點,並暗示了他可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的願景。


關鍵字

教宗(Pope): 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領袖,具有宗教、歷史與國際政治象徵意義。他被視為聖伯多祿的繼承人,擁有全球信仰指導權與行政管轄權。

秘密會議(Conclave):當教宗過世或辭職時,樞機團會在西斯汀小堂舉行「秘密會議」,由不滿 80 歲的樞機投票選出新教宗,是整個教宗制度最受矚目的儀式之一。

進步派(Progressive faction):進步派是天主教內部的改革派系,支持以更開放、包容的方式詮釋傳統教義,重視與當代社會接軌。

保守派(Conservative faction):保守派重視教會的正統教義與制度延續,認為信仰應有堅定立場,不應因時代潮流而改變。他們對改革常持審慎甚至抵抗態度。

方濟各(Francis):第266任教宗,來自阿根廷的耶穌會士,以慈悲與社會關懷著稱,是近代最具改革色彩的教宗之一。

良十四世(Leo XIV):2025年當選的新任教宗,來自美國芝加哥,背景偏保守派,被視為信仰治理與傳統恢復的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

中央社. "天主教首位美國教宗 良14世籲搭起橋梁為所有人實現和平[影]."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5090010.aspx. Accessed May 9, 2025.
中央社. "新教宗美國籍普瑞弗斯特當選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放白煙."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5090004.aspx. Accessed May 9, 2025.
中央社. "普瑞弗斯特成史上首位美國籍教宗 名號「良十四世」." 中央社 CNA.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5090006.aspx. Accessed May 9, 2025.
"Cardinal Robert Francis Prevost, O.S.A."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Report. (文件). https://collegeofcardinalsreport.com/cardinals/robert-francis-prevost/. Accessed May 9, 2025.
維基百科. "彼得 (使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D%BC%E5%BE%97_(%E4%BD%BF%E5%BE%92). Accessed May 9, 2025.
維基百科. "教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5%99%E5%AE%97. Accessed May 9, 2025.
維基百科. "2025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25%E5%B9%B4%E6%95%99%E5%AE%97%E9%80%89%E4%B8%BE%E7%A7%98%E5%AF%86%E4%BC%9A%E8%AE%AE. Accessed May 9, 2025.
維基百科. "良十四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AF%E5%8D%81%E5%9B%9B%E4%B8%96. Accessed May 9, 2025.
維基百科. "教宗方濟各之死及葬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5%AE%97%E6%96%B9%E6%B5%8E%E5%90%84%E4%B9%8B%E6%AD%BB%E5%8F%8A%E8%91%AC%E7%A4%BC. Accessed May 9, 2025.

 

題外話


網路上最常被大家拿出來的片段,應該就是歐洲派 (EuroTrip) 的電影橋段,講述兩個年輕人打鬧之間,意外地展現了教宗交替時的過程,雖然惡搞卻很讓人印象深刻,了解了黑煙白煙的意義。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