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起新增假日,教師節最快放假上路

摘要

2025年5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總統公布後即生效。最快放假的新假日是9月28日教師節,接著是10月25日光復節、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與小年夜。勞動節也改為2026年起全國放假,春節假期保證7天起跳。


On Air


 

2025年5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了《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這項法案的最大意義,是把原本只是行政命令層級的放假規定,拉升為法律。從這天起,台灣的放假日,不再只是由行政命令決定,而是寫進法律、對所有人一體適用的制度。

 

多了「4+1」天國定假日,勞動節和教師節是關鍵

這次最受關注的變化,是新增了五天國定假日。不過,這「4+1」的說法,並不是單純數學遊戲,而是反映了兩種意義不同的放假日。

那個「+1」,是5月1日的勞動節。過去,這天僅限勞工放假,其他行業(特別是公務體系)不在其列。新法通過後,勞動節正式成為全體國民都能放假的國定假日,這對勞工權益是一大進展,也象徵多年來勞團「還假於民」的訴求得到制度性回應。

至於「4」,則是指以下四個新增的全民放假日:

  • 小年夜(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的前一天)
  • 9月28日 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
  • 10月25日 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
  • 12月25日 行憲紀念日

其中教師節的轉變最具象徵性。它原本是教育界的紀念日,行政機關部分休假,但如今升格為全民放假,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日。也因此,有部分資料將教師節視為「+1」的那一天,強調其從特定族群走向全民共享的象徵轉化。

 

春節變長、補假常態化,假日總量上升

除了新增的國定假日,條例也調整了整體放假結構。最大的改變之一,是春節假期從除夕起算,連放5天(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的前一日 至 翌年1月3日),這等於讓春節假自動具備7天連假起跳、最多可達10天的潛力。對許多家庭與旅遊安排而言,是一大利多。

此外,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日從1日增為3日,並明定補假制度常態化——只要國定假日遇到例假日,就要補假。未來的放假與補班調整,將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告。

根據目前的統計,原本的全國性放假日共有11日,這次修法之後,國定假日總量將有所增加,對多數人來說,會是實質可感的改變。

 

推動者與立法過程:從提案到強勢表決

這項法案的推動主力,是在野的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台灣民眾黨黨團,其中尤以國民黨立法委員牛煦庭為主要倡議者。他不僅是內政委員會的召集委員,也是草案的修正動議提案人之一,曾多次公開表示,勞工的假日「已經被拖欠8年,一刻都不能再等」。

其他參與初審提案的,還包括國民黨立委張智倫以及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Kao Chin Su-mei)。

提案理由集中在幾個方向:

  • 還假於民:回應過去幾次砍假造成的不滿
  • 法制化放假制度:將行政命令轉為法律
  • 促進經濟內需:透過放假促進消費,帶動服務與旅宿產業
  • 保障勞工:改善長工時、提高生活品質
  • 勞資雙贏:讓勞工休假、企業有內需,雙方都有利

 

朝野爭論激烈,最終以人數優勢表決通過

立法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初審階段的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出現高度分歧——像是民主進步黨立委蘇巧慧主張,紀念日與節日的設立應有更多共識與歷史感情基礎,不能當作「KPI」或是政治操作工具。

經濟部也表達了保留意見,認為新增假日將提高中小企業與製造業的人力與成本壓力,建議政府應搭配彈性補休輪休等配套措施,才能維持經濟穩定。

在經歷4月30日、5月8日兩次朝野協商破局後,立法院長韓國瑜依議事規則將法案交付院會表決。在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的表決人數優勢下,最終在2025年5月9日三讀通過。

 

何時實施?最快今年教師節就放得到

條例明定,自總統公布之日起施行。換句話說,通過只是第一步,公布才是真正生效點。

根據相關部會規劃,總統有望在5月底前完成公布,這樣一來,今年9月28日的教師節將會是第一個實際放到的新增國定假日。

下半年還會新增兩個:10月25日與12月25日。也就是說,2025年的下半年,台灣將比往年多放三天假,這對排休計畫或業者營運節奏都會有不小影響。

 

不只是放假:這場修法也改變了價值觀的分配方式

這次修法從制度設計到實際假日分配,當然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但它留下了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我們怎麼看待放假?誰該休?休哪些日子才有「共同感」?

勞動節變成全民假,是一種對工作價值的集體肯認;教師節全民放假,則是將尊師重道從教育界擴展到整個社會。這些安排,不只是制度上的調整,也是一種價值上的重新分配。

 


參考資料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