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一個挺有趣的故事。女兒看著媽媽在廚房煎魚,發現她總會把魚切成兩半再下鍋。
媽媽回答:「因為妳外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於是小孩跑去問外婆,外婆也說:「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我也不清楚原因。」
幸好曾祖母還健在,小孩便去問她這個煎魚的祕密究竟是什麼。
曾祖母笑著說:「喔,那是因為以前我們家的鍋子太小,一條魚根本放不下去啊。」
這個故事很有畫面感。有些做法的確有其時代背景,但後人只留下了形式,卻忘了當初的理由。
「明明我們家的鍋子很大,為什麼不能整條魚下去煎呢?」
媽媽回答:「因為妳外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於是小孩跑去問外婆,外婆也說:「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我也不清楚原因。」
幸好曾祖母還健在,小孩便去問她這個煎魚的祕密究竟是什麼。
曾祖母笑著說:「喔,那是因為以前我們家的鍋子太小,一條魚根本放不下去啊。」
這個故事很有畫面感。有些做法的確有其時代背景,但後人只留下了形式,卻忘了當初的理由。
「反正也沒什麼損失,就照著做就好,要是改變後反而更糟怎麼辦。」
久而久之,原本的權宜之計就成了所謂的家傳準則。甚至有人在討論時,一聽到「歷史背景」就以為只是藉口。
我覺得,做人做事的第一層進步,是學會讓事情更有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質: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做?現在是否已經有更好的辦法?每一代人都應該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遵循舊有習慣當然容易,但我更期待能看到人們想出新的方式,真正跳脫這種無意義的循環。
我覺得,做人做事的第一層進步,是學會讓事情更有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質: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做?現在是否已經有更好的辦法?每一代人都應該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遵循舊有習慣當然容易,但我更期待能看到人們想出新的方式,真正跳脫這種無意義的循環。
Tags
起念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