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Vannevar Bush於〈As We May Think〉提出「Memex」構想(Memory + Index 的組合字),開啟了現代資訊科學的濫觴。Memex是一種機電裝置,旨在儲存與檢索個人知識,並透過「聯想索引」建立資訊鏈結,模仿人類思維的跳躍特性。這一理念啟發了超文件、個人電腦、網際網路、數位圖書館等重要發展。其核心思想是讓電腦不僅是計算工具,更成為人類記憶與智慧的延伸。
資訊科學演進歷程中,從Charles Babbage的分析機、杜威十進位分類法,到ARPANET與TCP/IP,再到Tim Berners-Lee的WWW,均體現Bush願景的逐步實現。尤其是超文件與超媒體,直接呼應Memex的概念,並成為WWW與今日數位知識管理的基石。
在人機互動領域,早期的命令列介面(CLI)學習門檻高,隨GUI普及後,操作更直觀,並推動個人電腦商業化成功。之後,NUI(自然使用者介面)透過語音、觸控與手勢進一步貼近人類直覺,iPhone的多點觸控標誌了新時代的開始。UX概念的提出,更將使用者需求置於核心,推動互動設計朝「隱性化、人性化」前進。
從Memex到今日,資訊科技的演進始終圍繞「縮小人與機器的距離」這一核心目標。
- ARPANET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1969年啟用,由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建置,是現代網際網路(Internet)的前身。
- 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由Vinton Cerf與Robert Kahn於1974年提出,定義電腦如何在網路上分割、傳輸與接收資料,成為網際網路的核心協定。
- WWW (World Wide Web):1990年由Tim Berners-Lee提出,透過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與超連結,讓使用者能以瀏覽器存取全球資訊,是現今網際網路的主體。
- CLI (Command-Line Interface):文字命令列介面,用戶需輸入指令與電腦互動,雖效率高,但學習門檻極高。
- 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圖形使用者介面,以視窗、圖示、選單與指標(WIMP)操作,降低使用門檻,使個人電腦普及化。
- NUI (Natural User Interface):自然使用者介面,透過觸控、手勢、語音等模仿人類自然行為的互動方式,例如iPhone的多點觸控。
- UX (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強調從使用者角度設計系統,使操作更直覺、人性化。由Donald Norman於1993年提出。
-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使電腦具備學習、推理與自我調整能力,現正廣泛應用於人機互動設計。
- VR (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透過頭戴裝置或感測器讓使用者沉浸於虛擬世界,拓展人機互動的維度。
Tags
主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