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彈藥:戰場餘毒與自保

🔎 摘要

集束彈藥(Cluster munition) 是一種會在空中散開多顆子炸彈的武器,能對大範圍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但也因高啞彈率,導致未爆彈長期危害平民生命安全。自二戰以來廣泛被使用,近年仍在俄烏戰爭、以色列衝突等出現。為減少平民傷害,已有124國簽署《集束彈藥公約》,但多數軍事強權未加入。平民應學習辨識危險、避免誤觸,並掌握基本急救知識與心理支持資源。



一、什麼是集束彈藥?

簡單說,它是一種「炸彈內的炸彈」。

一枚集束彈藥不只是一顆炸彈,而是由一個「母彈」裝載數十到數百顆小炸彈(稱為「子彈藥」),投射後會在空中散開,向廣大範圍散佈。設計目的是一次性對大片區域進行攻擊,用來殺傷人員、摧毀車輛或封鎖區域。

它不是新發明,從二戰時期德國的「蝴蝶炸彈」開始,到冷戰時美軍、蘇軍、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廣泛使用,這種武器一直活躍在戰場上,直到今天仍未完全消失。

二、這種武器有多危險?

📌 爆炸時的危險:

  • 高溫與碎片會造成嚴重的燒燙傷、肢體截斷、內出血
  • 子炸彈範圍廣,可同時攻擊多個人員或建物
  • 有些子彈藥還有延遲爆炸裝置,設計用來「等人靠近」

⚠ 爆炸後的危險:未爆彈

  • 約有 10–40% 的子彈藥不會當場爆炸,成為啞彈
  • 如同地雷一樣,這些未爆彈會在土壤、學校、田地中潛伏幾十年
  • 許多孩童會把這些金屬物體當玩具撿起,造成悲劇

👉 根據國際監測,集束彈藥受害者中高達97%是平民,其中超過6成是兒童

三、我要怎麼辨識、如何避免踩到?

🚨 如何遠離危險:

  • 不要靠近奇怪的金屬物品:像是小罐子、圓柱體、球狀物,尤其出現在空地、農田、廢墟中
  • 看到「紅色標誌」或骷髏圖案,立即遠離並回報
  • 切勿撿拾看起來像玩具或彈珠的金屬物體
  • 告知孩子們:「這些不是玩具,是會害人的炸彈」
  • 走在安全路線上,不隨意進入廢墟、農地、戰區遺址

📢 如發現疑似未爆物,請立即通知警消或專責單位,並不要靠近。

四、如果真的受傷了怎麼辦?急救原則與心理照顧

🩹 第一時間處理:

  • 止血為優先:用乾淨布料或手壓止血,重傷者可使用止血帶
  • 異物不要拔出:如有碎片卡在身體內,應固定等待醫療人員
  • 清潔燒燙傷處:避免感染
  • 立即就醫:即使是小傷口,也可能有內傷或感染風險

🧠 心理創傷也要照顧:

  • 留意孩子是否出現惡夢、失眠、恐懼、情緒低落
  • 若出現以上症狀,請求助學校輔導老師、社區心理支援系統
  • 父母、老師需給予支持與理解,避免責備或淡化事件

五、這些武器在哪裡用過?會不會離我們很遠?

答案是:沒有很遠,還很常見。

🔥 近年出現集束彈藥的衝突包括:

  • 俄羅斯 vs 烏克蘭(2022–2024):雙方都有使用,美國也援助烏克蘭使用
  • 以色列與加薩衝突(2023):有報導指出雙方都可能使用過
  • 緬甸軍方對撣邦(2021後):國際特赦組織已呼籲調查為戰爭罪

雖然《集束彈藥公約》已經有124國加入,但中國、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台灣等都尚未簽署,因此仍可合法使用這些武器。

六、那為什麼這些國家還要用這種危險武器?

原因不外乎三個:

  1. 軍事需求:集束彈藥能快速癱瘓大片目標,效率高
  2. 庫存太多:有些國家冷戰時囤了很多,現在還在用
  3. 戰力劣勢補救:如烏克蘭請求美國支援集束彈藥,藉此對抗俄軍

即使爭議不斷,但對這些國家來說,短期戰術效果仍超過長期人道風險。

七、這武器會違法嗎?誰來管?

✅ 國際人道法怎麼說?

  • 平民區使用集束彈藥,或在明知有誤傷風險下仍執行攻擊,可能構成戰爭罪
  • 國際法院與紅十字會皆指出:這類武器本質上「難以區分軍民」,在密集人口地區幾乎無法合法使用

❗ 注意:集束彈藥本身不是絕對違法,但使用方式若不符合比例與區分原則,就可能違法

八、國際禁令為何重要?誰沒有加入《集束彈藥公約》?

《集束彈藥公約》是一項國際性條約,目的是禁止集束彈藥的使用、製造、儲存與轉讓,同時也要求成員國對受害者提供醫療與心理支援、協助清除未爆區域,並加強對平民的風險教育。這不只是武器管制,更是為保護人命與恢復土地使用權的一種全球承諾。

現況:誰加入了?

  • 公約於 2008 年在愛爾蘭都柏林通過,同年底在奧斯陸開放簽署。
  • 2010年8月1日正式生效(即第30個國家批准後6個月)。
  • 截至2023年底,已有124個國家參與,其中112個國家完成批准,其餘則已簽署但尚未完成立法程序。

但也有許多關鍵國家,仍未加入:

包括:

  • 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巴西、烏克蘭、韓國與新加坡
  • 台灣目前也尚未簽署或加入該公約

為什麼不加入?

這些國家的常見理由包括:

  • 軍事用途明確:例如美國認為集束彈藥在戰場上具「合法且必要」的功能,尤其在摧毀大範圍裝甲、阻斷交通要道方面效果顯著。
  • 技術改良說法:如美方主張提供給烏克蘭的集束彈藥啞彈率已低於 2.35%,遠優於俄羅斯據稱高達 30–40% 的啞彈率。
  • 國防自主考量:台灣研製的「萬劍彈」即是一種可覆蓋大片區域、攻擊敵方機場跑道的集束型武器,國防部表示其針對軍事目標使用並不違反武裝衝突法。

公約支持者的回應:

人權組織與公約締約國強調:

  • 集束彈藥無法有效區分軍民,且高啞彈率使其戰爭結束後仍持續殺人
  • 事實上,根據統計,受害者中有97%是平民,其中60%以上是兒童
  • 在人口稠密區使用這類武器,極可能構成戰爭罪行

當前最新變動:立陶宛退出公約

  • 2024年7月,立陶宛議會宣布退出《集束彈藥公約》,理由是「作為與俄羅斯接壤的北約國家」,在國防戰略上不能棄用任何有效手段。
  • 這也凸顯一個現實:面對戰爭威脅時,安全與道德之間的拉扯,仍讓這條國際禁令未能獲得普世遵守。

九、寫在最後:這不只是軍事問題

集束彈藥不像子彈,一發打完就結束。它會在地底下躲幾十年,直到下一個倒霉的人走近它。這樣的武器,就像戰爭留給後代的陷阱。

認識它、避免它、反對它,是一種最基本的自保,更是一種對人命的尊重。


📌 小知識

  1. 啞彈率:集束彈藥中的子炸彈約有 10–40% 可能未爆,會持續多年潛伏在地面,像地雷一樣危險。
  2. 受害者比例:根據統計,集束彈藥受害者中超過 97% 是平民,超過 6 成是孩童。
  3. 外觀警示:未爆炸的子彈藥常呈現圓形、罐狀或小金屬物體,不可撿拾或靠近,應立即通報。

📚 單字卡

  1. 集束彈藥:Cluster munition/ˈklʌstər məˈnɪʃən/:包含多顆子炸彈的母彈,用於廣泛殺傷。
  2. 啞彈:Dud/dʌd/:未如預期爆炸的彈藥,仍具有極大危險性。
  3. 子彈藥:Submunition/ˌsʌbmjʊˈnɪʃən/:集束彈藥中分散出的小型炸彈。
  4. 國際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ˌɪntəˈnæʃənəl hjuːˌmænɪˈteəriən lɔː/:規範戰爭中人道行為的國際法律。
  5. 未爆彈:Unexploded ordnance (UXO)/ˌʌnɪkˈspləʊdɪd ˈɔːdnəns/:戰後仍存在的未爆炸武器。
  6. 戰爭罪:War crime/wɔː kraɪm/:違反戰爭規範、造成平民傷亡的非法軍事行為。

📝 學習單

  1. 選擇題 集束彈藥最危險之處在於什麼? A. 價格昂貴 B. 外型太大 C. 可能留下未爆彈 D. 只能空投 ✅ 正解:C
  2. 開放式問題 請寫出兩種辨認或避免接觸未爆彈的方法。
  3. 選擇題 下列哪一項國際規範禁止在平民密集區無差別使用武器? A. 國際貿易條例 B. 國際人道法 C. 稅收協定 D. 聯合國憲章 ✅ 正解:B

🔑 關鍵字

集束彈藥, 未爆彈, 啞彈率, 國際人道法, 平民傷害, 戰爭罪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