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多一條電線:WPW 症候群

🔎 摘要

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是一種先天性心臟電傳導異常,因心房與心室間多出一條副傳導路徑,可能導致突發性快速心跳。常見於兒童與青少年,經心電圖與長時間監測可確診。大多數病童可正常生活,憋氣法有助於急性發作時穩定心跳。根治方式為心導管燒灼術,成功率高、風險低,適合反覆發作或高風險族群。



前言:那次「突然心跳很快」的經歷

當你的小孩突然抱著胸口、說「我心臟跳好快」,你帶他去了醫院,經過心電圖和24小時心律監測後,醫生說是「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簡稱 WPW)」——一個名字聽起來像是某位科學家+音樂家+詩人的聯名——你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這是什麼?嚴重嗎?會不會有事?

先別急,這篇文章是為你寫的。

一、WPW是什麼?──一條多出來的「電纜線」

WPW,全名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是一種心臟的先天性電傳導異常。我們的心臟就像一個配電系統,信號從心房傳到心室,指揮每次跳動。但WPW的孩子天生多了一條「額外的電纜線」──也就是「副傳導路徑」(accessory pathway),會繞過心臟原本節奏調控的路線,導致訊號「提早」傳到心室,使心跳可能突然變得很快。

這條副傳導路徑可能靜靜地存在多年而不發作,也可能在某些時候造成明顯的症狀。

🔹 補充:不是所有有這條傳導路徑的人都會發病;若只有心電圖變化、無症狀,稱為「WPW模式」;若有症狀,才稱為「WPW症候群」。

二、症狀來時像什麼?──小朋友不一定會說「我心悸」

6歲的孩子不會說「我感到心律不整」,他們可能會這樣表現:

  • 突然說胸口怪怪的或不舒服
  • 臉色發白、冒冷汗
  • 說頭暈、眼花
  • 活動時突然停下來坐著休息
  • 媽媽抱起來,發現心跳快得不尋常(可能超過每分鐘180下)

這些可能是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PSVT)的表現,是WPW常見的症狀之一。

🔹 補充:在嬰幼兒,表現可能是哭鬧、無法餵食、呼吸急促或嘴唇發紫。

三、先別慌:醫生為什麼說可以「正常生活」?

很多父母在醫院聽到「可正常生活、藥物備用、不舒服時憋氣」會覺得這種放鬆的建議是不是太「輕忽」。其實並不是。

醫師之所以這麼建議,通常是因為:

  • 孩子大多數時間沒有症狀
  • 檢查結果(如心電圖、超音波)沒有高風險指標
  • 沒有暈倒、抽搐或猝死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

這類孩子,屬於低風險群,可以以觀察為主,並定期追蹤。有部分孩子的副傳導路徑在成長中會逐漸失去傳導能力,發作次數也可能減少。

四、當症狀來時:家長該怎麼做?

這時候「憋氣法(瓦氏動作)」就派上用場了。這是一種安全、非侵入式、在家就能試的方式。

👦 小孩版憋氣法(Vagal Maneuver)

  • 鼓勵孩子用力吹吸管(像吹不動棉花球那樣)
  • 請他閉氣、用力像要排便(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行)

🔹 補充:這些方法可以刺激迷走神經,有助於中止心跳過速發作。但若孩子症狀持續(超過15分鐘)、臉色蒼白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五、這個病會「突然死掉」嗎?(讓我們誠實又理性)

WPW確實與極少數猝死事件相關,尤其在合併心房顫動且副傳導路徑導電快速的情況下。但這種情況不常見,根據統計,發生率約為每年0.1%到0.2%

醫師會根據檢查(如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或電生理檢查)來判斷孩子是否屬於高風險群。大部分孩子的情況不需過度擔心。

六、醫療與根治:心導管燒灼術是什麼?

若孩子:

  • 發作頻繁
  • 憋氣法效果不佳
  • 或經評估後屬於高風險

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治療,例如心導管射頻燒灼術(Catheter Ablation)。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根治方法。

手術方式是透過導管進入心臟,找到異常傳導路徑,並以熱能「燒灼」使其失去功能。成功率超過95%,併發症風險低,住院時間通常為1~2天。

🔹 補充:雖然常見建議年齡為6歲以上,但是否適合手術應由心臟科醫師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與配合度判斷。

七、日常照護與預防發作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 減少刺激物(如咖啡、濃茶、能量飲料)
  • 注意孩子情緒起伏與過度疲勞
  • 規律運動,但避免突發爆發力活動(跳繩、衝刺)
  • 感冒、發燒時留意是否引發發作
  • 醫囑下可備有口服心律調節藥物(非緊急Adenosine注射型)

八、學校生活怎麼辦?

  • 告知老師孩子的病史與簡單應變方式
  • 若校內有保健人員,可備妥急用藥物與聯絡資訊
  • 若醫師建議,可申請「重大傷病卡」或備案慢性病身分,方便追蹤與用藥

孩子不需要被過度保護,也不需要被貼標籤。適度告知、正常生活,是最好的安排。

九、WPW的歷史小知識:為什麼這病名像樂團?

「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這個聽起來像爵士三重奏的病名,其實是為了紀念三位在1930年首次完整描述這種心律異常的心臟科醫師:美國的 Louis Wolff 和 Paul Dudley White,以及英國的 John Parkinson。他們發現一種心臟的電信號可以繞過原有節奏控制,提早進入心室,造成異常快速的心跳,並在當時的心電圖中留下了「短PR間期」和「Delta波」這兩個經典線索。

這篇描述開啟了現代心臟電生理學的研究時代,因此病名就直接以三位醫師的姓氏命名,既是致敬,也是提醒我們:一條看不見的「捷徑」,能夠改變整個心臟的節奏。

結語:你不是孤單的父母

WPW不常見,但也並不罕見。每1000名孩子中,約有1~3人可能會被診斷出這種狀況。這是一個可以追蹤、可以照顧,也可以根治的疾病

你的小孩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運動、成長與做夢。你也可以安心、理性地與醫療團隊一同守護他們的心跳節奏。


📌 小知識

  1. 名稱由來:WPW 是以三位醫師的姓氏命名,他們在1930年首次完整描述這種心律異常。
  2. 症狀變化多:兒童不一定會說「我心悸」,可能只說肚子痛、頭暈或很累。
  3. 非每例都需治療:若無症狀,醫師通常建議觀察即可,不急於進行手術。

📚 單字卡

  1.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ɪˌlɛk.troʊˈkɑːr.di.ə.ɡræm/:用來記錄心臟電活動的檢查工具
  2. 副傳導路徑:Accessory pathway /əkˈses.ɚ.i ˈpæθ.weɪ/:連接心房與心室的額外電路
  3. 預激現象:Pre-excitation /ˌpriː.ɛk.saɪˈteɪ.ʃən/:心室被提早觸發跳動的現象
  4. 憋氣法:Vagal maneuver /ˈveɪ.ɡəl məˈnuː.vɚ/:利用憋氣或冰敷等方式刺激迷走神經以放慢心跳
  5. 心導管燒灼術:Catheter ablation /ˈkæθ.ə.t̬ɚ əˈbleɪ.ʃən/:利用導管傳遞熱能破壞異常傳導路徑的微創手術
  6. 心律不整:Arrhythmia /əˈrɪð.mi.ə/:心跳節奏不正常的總稱

📝 學習單

1. WPW 症候群最主要的生理異常是什麼?

A.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 B. 心肌萎縮 C. 副傳導路徑造成電訊號異常傳導 D. 心包膜積水

正解:C 解釋:WPW 是因為心房與心室之間多了一條異常的電傳導路徑,導致心跳訊號繞過正常節奏控制,出現過早或過快的跳動。

2. 當WPW 症候群的孩子突然心跳過快,家長可以採取哪些非藥物方式幫助他恢復正常心律?請寫出兩種。

參考答案

  • 憋氣法(Valsalva maneuver):例如讓孩子用力吹吸管或像用力大便那樣憋氣。
  • 潛水反射刺激:把冰水敷在孩子的臉上或讓他把臉浸入冷水。

解釋:這些方法可以刺激迷走神經,使心跳變慢,有助於終止某些心律不整的發作。但若無效,應立即就醫。

3. 以下哪一項是目前用於根治 WPW 的標準治療?

A. 長期服藥控制 B. 電擊除顫 C. 冷敷療法 D. 心導管燒灼術

正解:D 解釋:心導管燒灼術(Catheter ablation)是最常見且成功率極高的根治方式,透過導管進入心臟,用熱能(或冷凍)破壞異常傳導路徑,治療WPW。


🔑 關鍵字

WPW, 心跳過速, 心電圖, 副傳導路徑, 心導管燒灼術, 孩童心律不整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