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文摘 May 13, 2025 一流的人,在工作中想睡覺會怎麼辦?

引言摘錄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心理疾病,而這種疾病大致上會依據下列的準則來被診斷。而在教授眼中的我,原來有著這些強烈的傾向 * 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都沒辦法得到眞正的快樂。 * 總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或是平淡的感情。 * 對於誇讚或是批判都毫無興趣。 *平常喜歡選擇孤立的活動。 * 過度沈溺於幻想或反省之中。 * 對於支配性的社會規範或習慣很遲鈍。(Page No. 3)

行爲經濟學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正在著手安慰劑效果可發揮卓越的止痛效果之研究。其中令人深感興趣的是,價格越高、安慰劑效果越好。(Page No. 26)

而心理學家查爾斯.S.卡弗(Charles S. Carver)對於此實驗嘗試了新的道具。他在被實驗者所坐的桌上放置了一面鏡子,並在此狀態下,進行了相同的實驗。 結果發現,被實驗者對於給予電擊之事,在有放置鏡子情況下會比沒有鏡子的情況感到更加猶豫,或是顯露出抵抗命令的表現。(Page No. 34)

查爾斯說道,人類在有鏡子的環境中,較難以屈服於他人的恫嚇,也比較容易自我判斷。有鏡子更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於實驗之中。 也就是說,人們從鏡子中看見自己,會努力使自己更加具有「規範性」。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人類如果越沒有意識到自我,就越容易自甘墮落。(Page No. 32)

曾經暢銷一時的《夢象成眞》(水野敬也著/鳥飛新社)中提到,象頭神向主角訓誡:「在房間裡放一面鏡子」。 英國作家科林.威爾森 (Colin Wilson)也爲世人訴說了一個爲了維持神智清醒,而決定在家中放置鏡子,並穿著軍服過生活的故事。(Page No. 32)

把工作往後拖延的最大元兇,就是對未來的自己有所期待,以及期待過度膨脹所致。(Page No. 39)

工作無論是現在做、還是待會做都不會比較輕鬆,即使花很多時間,事情也不見得做得更漂亮。 至少「待會做」與「現在做」相比,兩者並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你可以接受這個結論,那麼,就請不要期待未來,馬上動手去做吧!(Page No. 39)

根據研究指出,人從一件事情轉移至另一件事情上時,只要在新的工作中開始集中注意力十五秒後,就幾乎會忘記前一件工作所思考過的事情。(Page No. 63)

「有效科學所尋求的關鍵,在於單純。」 寫出這句話的人,便是我之前向各 位介紹過的,在心理學領域裡最負盛計出「電擊實驗」的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Stanley Milgram)。(Page No. 73)

所以,你若想解決「去上班就是一種壓力」、「不想去公司」的狀況,那麼,請先結交一位「什麼都能聊的朋友」吧。等到連這麼做也沒辦法的時候,再考慮轉職也不遲。(Page No. 77)

根據心理學的實驗結果顯示,對於「自己對團隊的貢獻度」,我們似乎都有過度申報的傾向。 調查關於夫妻的情況,幾乎所有的夫妻,其各自申報的貢獻度相加起來,都有「超過一〇〇%以上」的傾向。 與其說這是夫妻中某一位的性格所致,倒不如解釋成,這是因爲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貢獻度有過高的評價。(Page No. 88)

事先思考會受到怎樣的誘惑,並且準備實際受到誘惑時可以簡單實行的策略,這才是對抗誘惑最有效的方法。(Page No. 95)

人們總是會把目光朝向「馬上能獲得」的事情上面。 因此,如果有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計畫,總之,先向關係人頻繁聯絡當作是一種工作上的期限,且不把此事視爲一般簡單的約定。若有「每週三要向關係人提出報告」的期限,那麼,若不遵守就等同於破壞了約定。(Page No. 100)

若仔細思考的話,「必須要印東西」這個理由,和排隊中的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雖然有說跟沒說一樣,卻與說出真正的理由所帶來的結果幾乎相同。(Page No. 106)

如果你身爲一名上司,要拜託部屬做事情的話,就應該要說明理由。 即便對方看起來很容易答應,就算不成理由的理由也沒關係,都應該要加「因爲」這個開場白。無論對方是不是必須要接下委託,這樣做能讓對方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受。 但是,需要對方接下特別麻煩的工作、或緊急的工作時,還是應該仔細說明其理由。 這種情況,比起沒說理由、或是說了不成理由的理由,對對方而言,「接受度」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Page No. 107)

看似會引起紛爭的會議,在每人心理能量都蓄滿的早上進行會比較好。(Page No. 131)

在商務場合中,以文字方式傳達給對方的訊息,實在是無法計數。甚至有些商務人士還認爲,往來信件才是工作。 那麼,如果要改成口頭告知有困難的話,我想也不需要勉強,但至少你必須事先要有「用郵件只能讓對方瞭解一半左右而已」的認知。(Page No. 137)

問題在於易於想像,還是難以想像。人的大腦對於「易於想像」的事物會認爲是「容易發生」。(Page No. 178)

人類會因爲眼睜睜地看著好不容易組裝好的作品,在自己的面前被解體,而使「慾望」明顯降低。 所以,若想要反其道而行提高慾望的話,就試著用某種方式,使自己付出的勞力能被看得見,或許是個好方法。(Page No. 203)

其實費爾德曼自己在演講時有說過:「我在抄寫的時候,會思考那首曲子,所以又會有新的想法浮現出來」。 這個方法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就如同費爾德曼所說的,在抄寫的時候會維持一貫的不脫軌,像機械般的書寫作業本身,並在無意識之下完成。(Page No. 207)

第二個重點是,可以將腦袋浮現出的東西,依序複寫出來。 一開始可能只是在複寫自己的作品而已,不久後,腦中浮現「新的想法」時,應該就能將該想法寫出來。(Page No. 208)

工作上的點子,有時會在你隨意閒晃間意外地浮現出來,不管是否能夠實際派上用場,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在「休憩」的時候被忽視掉。然而,眞的要坐在座位上做「工作」時,腦袋裡又什麼都想不出來。(Page No. 209)

「心流」是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創造出來的專業術語。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Page No. 213)

無論是大規模的計劃,還是想做卻會花很多時間的事情,養成習慣並慢慢著手去做之後,一定會看到終點的那一端。大多數的情況下,碩大的結果代表著反覆的微小活動。(Page No. 236)

提高生產力所必要的,完全是相反的東西。 必要的因素是,作業員是否實際感受到自己被當「人」來看待而非機械,以及自己的存在及工作是否被認定是獨特的。現在或許已經算是老生常談了,但人類本來就是「想要被當人來看,並獲得認同」。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你自己的「內心」所追求的。(Page No. 231)

佐佐木正悟。《一流的人,在工作中想睡覺會怎麼辦?》(原書名:一流の人は仕事中に眠くなったらどうするのか?)。吳易尚 譯。臺北:悅知文化,2016。ISBN:9789869374835。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