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是量子力學的先驅之一,最著名的是提出「薛丁格方程式」和「薛丁格貓」的思想實驗。他生於維也納,成長於科學家庭,並從小顯示出對自然界的強烈好奇心。薛丁格的私人生活充滿爭議,引發了關於道德與權力等議題的討論。儘管如此,他的學術貢獻對量子力學領域有深遠影響,並成為當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之一。
薛丁格報告
說起「薛丁格」,你大概會想到那隻「又死又活的貓」——但如果你真的走進他的家,會發現牠其實是一隻狗。根據女兒回憶,薛丁格一家住在都柏林時,養了一隻名叫 Burschie 的柯利牧羊犬。他是一個喜歡狗、熱愛詩、討厭納粹、教課穿毛衣的人——還順手發明了現代量子力學的基礎方程式。
童年與宇宙
1887 年,埃爾溫·薛丁格 (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 出生於維也納一個科學宅世家。他的父親既是陶瓷布廠商,也是植物學家,母親則是無宗教熱情的路德教家庭出身。小薛丁格從小就不是普通人:他叫姑姑 Minnie 扮演地球,自己當月亮繞她跑,還口述日記請她幫忙抄,記下自己的「宇宙觀」和心情。這個講日記給人寫的習慣,他保持了一輩子。
愛、滑雪與失去的職位
長大後的薛丁格成了維也納大學的風雲人物,卻也遇上人生滑鐵盧——不,是別人滑雪摔了他的人生:好友蒂林因摔斷腿逃過兵役,順勢拿走原本屬於薛丁格的教職。薛丁格一度想轉行經營家族生意,全因愛上了富家女 Felicie Krauss,卻被對方媽媽嫌棄是「自由思想窮小子」,戀情告吹。
夫妻與非夫妻的量子人生
1920 年,他與 Anny Bertel 結婚,一場天主教、一場福音派,儀式滿點,但婚姻形式鬆散。Anny 曾說:「與金絲雀生活容易些,但我更喜歡賽馬」——意即這段關係,總是動態、不安分。
薛丁格與 Anny 各自有情人,他與女性親密往來從不遮掩。最知名的是 Hilde March,她是朋友的妻子,後來與他生下一女 Ruth。
都柏林時期:複雜的家庭關係與爭議行為
1933 年,納粹黨在德國掌權,薛丁格選擇離開德國,並搬至英國牛津,隨後定居愛爾蘭都柏林。這一時期的政治環境是他離開德國的背景之一。在都柏林,薛丁格與安妮和希爾德共同生活,形成了一個不尋常的家庭安排。除了這段關係,他還與政治活動家 Sheila May 建立了情感聯繫,並與一名化名為 Kate Nolan 的女性生下女兒 Linda,後來 Linda 也被納入薛丁格的家庭中撫養。
薛丁格的私人生活中存在一些爭議,特別是他與年輕女性的互動。這些行為和事件成為薛丁格生平中的爭議點,並在學術界和傳記研究中引發了不同的解釋與觀點。
波與方程式:讓電子跳探戈
我們再回到那隻不存在的貓,與真正存在的電子。
1925 年,薛丁格在蘇黎世與彼得·德拜有場精彩對話。德拜對他說:「既然你說電子是波,那為什麼不寫個方程式來描述它們的波動行為?」——這句話擊中他內心的某處。薛丁格開始動筆,想找出描述電子波動的數學語言。
他試過寫相對論版,但失敗,後來退一步寫出非相對論版本,成功解出氫原子的能階——完美對應實驗數據。這個偏微分方程後來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薛丁格方程式」。
這條方程式告訴我們一個反直覺的事實:電子不是「在哪裡」,而是「可能在哪裡」。他給電子找了一個「居住的機率」,彷彿為這個無形小東西鋪了一條通往現實的波浪大道。
教學、登山與不修邊幅
薛丁格的講課不用講義,思路清晰又生動。學生們喜歡他——儘管他有時穿著短袖毛衣搭領結參加正式會議,看起來像是誤闖進物理界的電器修理工。他熱愛登山、詩歌與自然,在冰冷的方程式世界裡,始終保有一顆浪漫心靈。
他不在任何一個盒子裡
薛丁格的理論徹底改變我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但他的人生也像一場無人觀測的實驗。愛情是疊加態,家庭是多重軌道,他選擇拒絕政權、離開制度,甚至在情感與倫理間游移不定。
他創造了那隻貓的理論,卻從不打算讓自己關進盒子。不論你怎麼看這個人——天才、浪子、爭議人物——他都從未活得單一明確。
或許,他的生活,就是最「薛丁格式」的表現:既是,也不是;在,也不在。
從實驗室逃逸的浪漫主義者
薛丁格不喜歡當今我們以為的那種「理科腦」。他鄙視繁瑣的符號操弄,也不認同哥本哈根學派「電子沒有確定狀態,只有觀測才決定它存在」的詮釋。雖然他自己寫出了可以計算電子在哪裡的方程式,但當別人拿這套理論來說「觀測會改變世界」,他就不開心了。
這才有了那隻貓——那不是薛丁格的發明,而是一種抗議。他說:你們一直說量子系統沒被觀測就可以「又是 A 又是 B」,那我問你們,如果一個貓關在盒子裡,有一個量子機制來決定牠死或活——你也要說牠在沒打開盒子前,是又死又活嗎?這太荒謬了。
他提出這個思想實驗,是要反對量子物理裡某些過度詮釋的說法,特別是玻爾的哥本哈根詮釋。結果事與願違,全世界都記住了那隻貓,卻忘了他的本意是說「這樣不合理」——你可以說,他製造了一個比自己還紅的 meme,而且是反對自己的 meme。
「量子波動方程式」的誕生:繪出不確定的藍圖
量子物理的前期奠基,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海森堡的「矩陣力學」——抽象、難算、沒直覺;另一條是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圖像明確、可視化、有公式美感。
1926 年,薛丁格發表〈定態與時間依賴的波動方程式〉(正名:薛丁格方程式),一口氣解釋了氫原子的能階,還成功預測電子不會像行星一樣掉進原子核。這是劃時代的突破,因為它把電子看成一種「機率雲」,而不是小球。這就像你突然發現人其實不是站在地球上的一個點,而是隨時可能分布在整個房間裡——哪裡亮,哪裡就是你出現機率高的地方。
這個觀點不只重塑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還成為今天所有量子力學課程的開場白。只要你學過「ψ(psi)波函數」,你就跟他有過一面之緣。
薛丁格 = 牛頓 + 魯迅 + 露營玩家?
某種程度上,他的科學工作和人生態度,是混合了三種極端的性格模板:
- 牛頓式的深度與孤僻:薛丁格在山中小屋中完成革命性方程式,與牛頓在鄉下躲瘟疫時發明微積分如出一轍。他們都從孤獨裡生出劃時代的東西。
- 魯迅式的筆鋒與抗爭:他對納粹說不,對學術權威說不,對哥本哈根說不。用一隻死貓逼你想通世界邏輯,這不就很魯迅嗎。
- 露營玩家式的生活流:他追求自然、簡約、不修邊幅,最喜歡爬山、溜狗、寫詩,並熱衷於自製生理學教材。這樣的人,今天應該會用戶外帳篷寫 paper。
他一生寫過科學、寫過哲學、寫過詩,也寫過一整本《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的書,間接影響了 DNA 雙股結構的發現者沃森與克里克。他曾說:「物理學無法解釋意識,但物理學的終點必須是意識。」
最後,他選擇靜靜離開
二戰結束後,薛丁格被邀請到愛爾蘭都柏林成立高等研究院。他接受了,搬到一個遠離歐陸紛爭的地方,過著幾乎與世無爭的生活。他教書、寫書、種花、聽鳥鳴,偶爾還會批評一下當代物理搞得太虛玄。雖然他不再處在主流學術前線,但他不介意。他早已經講過:「我不是在尋找某種最終的真理,而是在尋找讓我不那麼困惑的說法。」
他不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比起愛因斯坦那種橫跨政治、科學與傳奇的大格局,薛丁格更像一位閒雲野鶴型的哲學家物理學家。他不想證明誰錯,他只想找到讓世界說得通的方法。當他發現世界變得說不通,他就造一隻貓,放進盒子裡,然後問你:「這樣還說得通嗎?」
他 1961 年在奧地利病逝,沒有留下什麼光輝的遺言。只留下了一句話:
"I don't like it, and I'm sorry I ever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it."
他說的是量子力學。
這可能是一位開創者最誠實的反省——他參與了一場革命,寫出了歷史,但後來他發現,這場革命帶我們走向的世界,並不是他想像的那個世界。
單字卡
- 薛丁格的貓 (Schrödinger's Cat): 薛丁格設計思想實驗批評量子詮釋,指出貓處於又活又死的荒謬狀態,主張波函數不能代表現實。
-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主流量子觀點,認為觀察前系統處於多種狀態疊加,觀察後才定態,薛丁格設計貓來質疑它。
- 量子疊加 (Quantum Superposition): 未觀察時系統可同時存在多狀態,薛丁格的貓正是活與死並存的例子,突顯這種特性。
- 波函數 (Wave Function): 量子系統狀態的數學表達式,其平方代表粒子在某處出現的機率。
- 薛丁格方程式 (Schrödinger Equation): 描述量子狀態隨時間演化的核心方程,類似牛頓第二定律在經典物理的地位。
- 薛丁格方程式:發想背景 (Schrödinger Equation: Background): 薛定諤受德拜與哈密頓的波動-力學類比啟發,設計出這個量子方程。
參考資料
- Britannica. Erwin Schrödinger Biography, Atomic Model, Cat, & Facts. Accessed May 12, 2025.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rwin-Schrodinger.
- Gribbin, John. Erwin Schrödinger and the Quantum Revolution.
- IOPSpark. “Schrödinger.” IOP Spark. Accessed May 12, 2025. https://spark.iop.org/schrodinger.
- Penrose, Roger, and Erwin Schrödinger. What Is Life? With Mind and Matter and Autobiographical Sketches.
- Schrödinger, Erwin. “Why Did Schrödinger Choose a Cat for His Thought Experiment?” History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tack Exchange. Accessed May 12, 2025. https://hs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7762/why-did-schr%C3%B6dinger-choose-a-cat-for-his-thought-experiment.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Erwin Schrödinger.”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ccessed May 12,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win_Schr%C3%B6dinger.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Schrödinger's Cat.”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ccessed May 12,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r%C3%B6dinger%27s_cat.
- 維基百科作者。〈薛丁格方程式〉。《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最後編輯於2024年12月29日。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6%9B%E5%AE%9A%E8%B0%94%E6%96%B9%E7%A8%8B.
後記
原本只是想針對「薛丁格的貓」做個整理,然後順便做個簡單的人物介紹。但是人就是複雜,光是他的感情世界瞬間就讓我頭暈目眩,最後讓我決定將他的情感的部分從文章中刪除一大半。「哪些議題能講不講,講了會有好處嗎? 」最後決定,還是讓文章回到他的成就以及對於科學的觀點,才不會讓整個題目失焦。雖然我們無法將人的行為與道德觀與該人切割,我們卻可以將燈光照在他的亮點,保留適當的陰影或許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