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的小疤,沒人記得的戰役

摘要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傳染病,對全球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卡介苗(BCG)是一種預防結核病的疫苗,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卡介苗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由法國科學家卡米耶·介朗與阿爾貝·卡爾梅特開發。雖然卡介苗無法完全預防結核病,但它對青少年及兒童的保護作用顯著,並且在全球範圍內減少了結核病的發病率。 
在這一集 Podcast 中,我們選擇不深入探討卡介苗在醫療上的新興用途,重點會放在卡介苗的歷史沿革,以及它在台灣結核病防治中的角色。如果想了解更多最新或深入的醫療應用,建議向專業醫師諮詢,或參考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以獲取正確資訊 https://www.cdc.gov.tw/  。

你手上的那顆小疤

一直以為每個人的左臂上都有一個小疤痕,像是人類出廠的統一標誌。直到某天在游泳池,我看到一個乾乾淨淨、皮膚光滑的外國小朋友,才驚覺:「欸,他是不是漏打了什麼?」

這顆疤,就是傳說中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留下的痕跡,施打它,是為了對抗結核病,這個古老又令人頭痛的敵人。

 

結核病:人類的前室友

結核病不是什麼新玩意兒,它的歷史比我們阿公的故事還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也就是人類剛學會種田還不太會炒菜的時候。埃及木乃伊、印度吠陀經、漢朝的「癆病」記錄……結核病就這樣陪著人類一路走來,還在十八、十九世紀成為「文青專屬疾病」,死得瘦弱、憂鬱又有詩意。

不過現實很殘酷,在 1800 年代初的倫敦,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死於結核病。這麼高的死亡率,還真不是文青,是災難。

 

卡介苗的誕生:兩位法國人的執念

時間快轉到 1921 年,法國細菌學家阿爾貝·卡爾梅特(Albert Calmette)和卡米耶·介朗(Camille Guérin)終於成功開發出卡介苗。這支疫苗是用牛的分枝桿菌減毒後製成,雖然聽起來有點野蠻(「等等,牛的什麼東西打到我寶寶身上?」),但這正是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學會對抗結核的方式。

雖然卡介苗對預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有限,但它對於防止病菌在體內大爆走、尤其是防止小朋友得到結核性腦膜炎這種致命重症,有非常顯著的保護力。沒打的孩子,發病風險是有打的 47 倍。這數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你絕對不想賭的籌碼。

 

那顆小疤,是你的勳章

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會留下疤?畢竟現代醫療那麼進步,這麼明顯的印記是不是有點太「復古」了?

其實卡介苗是採用皮內注射(不是皮下喔,是更淺一層),加上它本身是活性疫苗,注進去後會造成局部強烈的免疫反應,紅腫、發炎、變成膿泡、再結痂……最後就留下這麼一顆小小的疤痕。這不是副作用,這是免疫系統認真幹活後留下的「畢業證書」。

有趣的是,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小朋友不會留下明顯的疤。所以小學一年級時學校會來普查,如果發現你「沒疤沒證明」,可能還得再打一針確認。

 

打了疫苗還得看照顧方式

家長們常常看到寶寶手臂紅紅的、腫起來、還流膿,就開始抓狂:「是不是過敏?是不是感染?」放心,這都是正常過程。

正確的做法其實蠻簡單的:保持乾燥、不包紮、不亂擦藥,真的流膿了就輕輕用乾淨紗布擦一擦、別讓寶寶去抓。如果你實在忍不住,也不是不能查 Google,但建議你也可以查一下附近小兒科診所的門診時間。

 

台灣還不能停打卡介苗

有些國家因為結核病已被控制得很好,已經停打卡介苗。但台灣目前還沒達到這個標準。每年新增的病例數和死亡數,結核病都穩坐法定傳染病。就像是某個始終在榜單上的老歌,讓人無奈卻不得不防。

所以衛生單位目前建議寶寶在 5 到 8 個月大時接種,最遲 1 歲前要完成。但如果你住在結核病高風險地區,或打算帶小孩去那邊旅遊(我不知道你為何會這樣做),那就可能提早打。

 

治療這件事:不是「吃個藥就好了」

萬一真的不幸感染了結核病,也不是吃個藥、睡個覺就好。現代治療要吃三到四種藥,連續吃半年以上,中間不能停,否則可能培養出抗藥性的「變種怪獸菌」。這種超級結核病不但難治療,還可能傳給別人。真的不是你想扮演的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推廣所謂的「DOTS」策略(直接觀察治療短期方案),醫護人員會像福爾摩斯一樣盯著你把藥吞下去,確保療程完成。

最後,讓我們回到那顆疤

回想一下,如果你左手上還有那顆小疤,那就是你和結核病之間的一道防線。它可能默默守住了好幾場你沒察覺到的戰役,也代表你身體某個免疫細胞曾經接受過「反恐訓練」。

結核病雖然是古老的敵人,但它從來沒有真正離開。它變得隱形、隱忍,潛伏在角落,等待我們鬆懈。而卡介苗,就像是一場你在還不會說話時就參加的預防性演習,雖然你當時毫無印象,但現在你可以拍拍那顆疤,對自己說:「我準備好了。」


學習單

  • 結核病的症狀和傳播途徑是什麼?(結核病與卡介苗概論)
  • 卡介苗是如何幫助預防結核病的?(免疫系統與疫苗接種)
  • 何人發明了卡介苗,並且這項發明如何影響了結核病的防治? (結核病的歷史與發展)

單字卡

  • 結核病
    • 英文: Tuberculosis
    • 發音: /ˌtjuːbərˈkəʊləsɪs/
    • 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影響肺部,但也可影響其他器官。症狀包括持續咳嗽、胸痛、發燒及體重減輕。
  • 卡介苗
    • 英文: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Vaccine
    • 發音: /bəˈsɪləs ˈkælmɛt ˈɡɛrɪn/
    • 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疫苗,通常在嬰兒出生時接種。接種後可能會在皮膚上留下小疤痕。
  • 免疫
    • 英文: Immunity
    • 發音: /ɪˈmjuːnəti/
    • 人體對特定病原體或毒素的抵抗能力,通常由免疫系統通過抗體和細胞反應提供。
  • 疫苗
    • 英文: Vaccine
    • 發音: /ˈvæksiːn/
    • 一種用來增強免疫力的生物製劑,通常含有死亡或減弱的病原體,旨在使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以防止疾病。
  • 接種
    • 英文: Vaccination
    • 發音: /ˌvæksɪˈneɪʃən/
    • 向個體體內注射疫苗的過程,以使其產生免疫反應,防範特定疾病。
  • 結核分枝桿菌
    • 英文: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發音: /ˌmaɪkəʊbækˈtɪərɪəm tjuːˌbɜːkjʊˈləʊsɪs/
    • 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屬於分枝桿菌屬,通常通過空氣傳播,並可在肺部生長。

參考資料

後記

在這一篇Podcast的時候,一些關於卡介苗用於醫療的新用途的資料就不多列出來,考慮的還是想著重在卡介苗的發展歷程,對於仍在發展的技術就必須先略過。AI也非常配合地很中立地簡單帶過,著重在台灣的結核病防治史上頭,如果對於更詳細的內容可以請教醫師,或是參考衛福部網站獲取正確的醫療訊息。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