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顯示差異:為什麼顏色看起來怪怪的

摘要

為什麼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螢幕上顏色差很大?為什麼 4K 螢幕看 YouTube 還是模糊?深入解析螢幕顯示差異背後的色域、色彩校準、顯示技術、升頻處理與串流限制。從 LCD 到 OLED,從 sRGB 到 DCI-P3,不同螢幕的世界觀讓我們看見的畫面其實各不相同

 

關鍵字

螢幕色差、4K 模糊、色域、校色、升頻技術、同色異譜

 



你可能也有過這種感覺:自己辛辛苦苦修好的照片,在自己的筆電上看是夢幻清新系,一傳給朋友,立刻變成沙塵暴風格;又或是,好不容易換了台 4K 螢幕,看起來卻和你舊電腦沒啥兩樣,甚至還模糊一點。你不是眼花了,螢幕的確「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有理可循的──只是這些理,平常我們沒空去理它們。

讓我們來聊聊那些影響你看見世界的幕後真相。

一張照片,N 種人生

我們先從最經典的困擾開始:為什麼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螢幕上,看起來像是過了不同人生?

首先,是「色域不同」。不是你朋友的眼睛有問題,而是你們的螢幕支援的色彩範圍(色域)根本不同。你可能用的是支援 DCI-P3 廣色域的筆電,而朋友那台老桌機還停留在 sRGB 時代,難怪顏色看起來像是生了病。

其次,是「色彩校準」這件大家都該做但都懶得做的事。有些螢幕出廠時自帶色彩偏差,如果不進行校正,看到的顏色就永遠跑偏。你修的那張照片,很可能只是「在你的錯誤世界中看起來很正確」而已。

最後,是「觀察者差異」。是的,就算硬體一樣,人眼也不一樣。每個人對顏色的感知略有差異,有人對藍色敏感,有人對紅色瞎──就像我們對人生選擇的感受一樣,無法統一,但彼此尊重。

我的 4K 螢幕是不是詐騙?

換螢幕後沒變清楚?這其實不是你螢幕的錯,而是世界跟不上它的腳步。

首先,4K 螢幕 ≠ 4K 內容。你的螢幕解析度可能很高,但你看的 YouTube 影片卻是用 1080p 上傳的(有些甚至是 DVD 畫質)。簡單說,就像你買了台高級音響來放 LINE 鈴聲──技術先進,內容退步。

第二是「升頻技術」的限制。為了讓低畫質內容看起來不那麼馬賽克,螢幕會試著補上「應該存在但其實不存在」的像素。這就像在模糊的照片上畫出不存在的鼻毛。高級升頻技術像 AI 修圖,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個猜測高手,猜錯的時候會讓畫面更模糊。

第三,是「串流壓縮」的殘酷現實。就算影片是 4K,網路傳輸過程中也會因為壓縮而損失畫質。更別提某些平台限制你用電腦看只能是 HD(我們在看 Netflix,不是在玩盜版 DVD 好嗎?)。很多人升級螢幕後,才發現不是螢幕問題,是世界還沒準備好。

顏色背後的小心機

除了色域與解析度,你還得知道幾個你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知道的事。

首先,「螢幕發光原理」不一樣。LCD 用背光+濾色器,OLED 每顆像素自己發光,QLED 加了量子點像吃了興奮劑的 LCD。這些技術雖然都能「發光」,但各自的光譜組成不同,導致「同樣的白色」,在不同螢幕上看起來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傳說中的「同色異譜」。

再來是「亮度與對比度」。兩台螢幕亮度不同,看起來的情緒就不同──你以為照片有日系柔光感,別人那螢幕看起來根本陰天。對比度也很重要,高對比讓細節清晰,低對比則像老花眼。

最後,是「色深」(bit depth)。8 bit 給你 256 種色階,10 bit 給你 1024 種。前者像用樂高拼人臉,後者像用馬賽克拼蒙娜麗莎──不難想像哪個細緻。

總結:世界不會同步,但你可以試著理解它

所以,不同螢幕顏色看起來不一樣、4K 螢幕看起來還是模糊,這些都不奇怪。因為螢幕不只是玻璃板,而是充滿複雜參數與光學誤解的科學現場。

我們看見的世界,其實只是設備給我們的「翻譯版本」;這版本有時精確,有時搞笑,就看你有沒有能力察覺與理解。對設計師與影像工作者來說,學會這些,不只是為了「畫面更美」,更是為了讓自己的作品不被誤會。

畢竟,誰希望自己拍出來的清晨,被別人的螢幕修成了午夜呢?


小知識

  1. 同色異譜(Metamerism):即使色值一樣,不同光譜組成的光看起來會不一樣。
  2. 硬體校準 vs 軟體校準:前者改的是顯示器內部晶片,後者只是調整電腦訊號。
  3. QLED 不是 OLED:QLED 其實是改良 LCD,加了量子點;OLED 是每個像素自己發光。


學習單

  1. 為什麼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螢幕上會有不同的顏色?
  2. 升頻(Upscaling)技術有什麼限制?
  3. 色深(Bit Depth)如何影響畫面細節?


單字卡

  1. 色域(Color Gamut):螢幕可以顯示的顏色範圍。
  2. sRGB / DCI-P3:兩種常見的色域標準,sRGB 用於網頁,DCI-P3 用於電影。
  3. Upscaling(/ˈʌpˌskeɪ.lɪŋ/):將低解析度內容放大以符合高解析度螢幕的技術。
  4. LUT(Look-Up Table):用來修正顏色的查找表,分為 1D 和 3D。
  5. 色深(Bit Depth):每個顏色通道的資訊量,影響漸層平滑度。
  6. Metamerism(/məˈtæm.əˌrɪ.zəm/):同色異譜現象,光譜不同但看起來顏色一樣。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