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除權息聽起來像股票世界的行天宮,但實際上,它更像投資人的「發薪日行事曆」。這篇文章以一位媽媽的現金需求為引子,帶讀者認識除權息的重點: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有何不同?除權息日曆為何如此重要?一年配一次和一年配四次,差在哪裡?在輕鬆有趣的筆調下,我們從現金何時入袋談到股價填息的風險,最後提醒:不是所有「紅包」都能帶來笑容,有些可能藏著貼息的眼淚。
關鍵字
除權息、現金股利、股票股利、填權息、配息日曆、股利發放日
媽媽的紅包,股東的現金流
對媽媽來說,配息不只是投資術語,它是孩子學雜費的現金來源,是年底買電鍋的理由,是一種生活的確定感。在股市的世界裡,這樣的「被動收入紅包」來自所謂的股利。而這些紅包什麼時候發、發多少,與我們平常理解的發薪水其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股利有兩種:現金股利(直接匯錢進你的帳戶)和股票股利(發你更多的股票,像送你一個只能存錢不能花錢的豬公)。媽媽們偏愛現金型,因為那是真金白銀,不是畫大餅。
公司會根據自己是處於「要拚事業」的青春期,還是「穩穩賺錢」的中年期,來決定發哪種股利。青春期愛發股票,因為錢要拿去蓋廠房、買機器;中年期則比較慷慨,現金說給就給。
配息日曆:有錢人也要看行事曆
要領到股利,你得先搞懂「配息日曆」這個東西。它不像月曆那樣天天翻,而是幾個關鍵日期,錯過一個就像錯過搶演唱會門票一樣可惜。
第一個關卡是「最後買進日」,就像你得在某天之前進場買票,才能看得到這場秀。買太晚,就算隔天股價跌了,你也拿不到股利。
接著是「除權息交易日」,這天開始,股票就自帶「不送紅包」的標籤,價格會往下調整,稱作除息參考價。這不是公司偷你錢,而是市場理性把股利的價值扣掉了。
最後是「股利發放日」,這才是真正紅包入袋的那一刻。現金會跳進你的證券帳戶,股票則悄悄多出幾張。這個日期常常被拿來排旅遊、交學費,甚至請朋友吃一頓。
一年配一次?現在流行多配幾次!
過去,股票像年終獎金,一年只配一次,還要碰運氣才配得多。但現在有些公司像變了性格,開始一年配三、四次,像是月薪變週薪,讓家庭理財者特別開心。
例如,台積電從2019年起開始實施季配息。這種「一年多配」的好處是現金流穩定,還可能讓你避開補充保費的地雷(例如單次領超過兩萬就得多繳2.11%的費用)。不過公司得有穩定獲利,才能玩這種新招,否則一年多配只會變成「一年多騙」。
所以當你看到某公司信誓旦旦說要每季發錢,記得查查它的歷史紀錄:是現金真的穩,還是空口說白話。
填權息:紅包發了,錢卻縮水?
等一下,別高興太早。你拿到股利的同時,股票價格是有可能下跌的,這叫「除權息參考價」。市場會把你拿走的那部分股利從股價中扣掉,像拆了紅包就少了驚喜。
除完權息之後,如果股價能慢慢回到原本的高度,那叫填權息;如果爬不上去,那就叫貼權息,像你發了獎金但接著被罰款。
這時你會發現:原來紅包也有副作用。買股票不是只有領息這麼簡單,還得看公司未來的表現,否則你只是把自己的錢從右口袋換到左口袋。
小結:紅包不是免費的午餐
股票除權息制度像一場儀式,也像是一種心理遊戲。了解這些制度,就像懂得什麼時候該進場、什麼時候該退場一樣重要。紅包可愛,但你得知道誰在發、什麼時候發、發完會不會叫你還回來一點。
所以,下次打開證券帳戶前,記得看看那張配息日曆。它也許不像春節紅包那麼令人興奮,但至少讓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收心了。
小知識
- 除息參考價 = 前一交易日收盤價 - 現金股利,代表市場對發放股利的即時反應。
- 台積電自2019年起實施季配息,一年發四次現金股利,為台股開啟「多配時代」。
- 股票股利不等於免費資產,需考量其實際轉換現金的可能性與時機。
單字卡
- Dividend(/ˈdɪvɪdɛnd/):股利,公司分給股東的利潤。
- Ex-dividend Day(/ɛks ˈdɪvɪdɛnd deɪ/):除息日,買股票當天起就不再享有本次股利。
- Cash Dividend:現金股利,公司直接發現金給股東。
- Stock Dividend:股票股利,公司發股票而非現金給股東。
- Book-closure Date:股權登記日,決定誰有資格領股利的基準日。
- Fill the dividend(填權息):除息後股價回升至原價,象徵市場對公司有信心。
學習單
- 除權息交易日、最後買進日與股利發放日之間有什麼時間與權益上的關係?
- 為何某些公司選擇股票股利而非現金股利?這反映了什麼樣的經營策略?
- 試舉一例說明什麼是「填權息」與「貼權息」,並分析其對投資人的實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