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蘋果舉辦了iPod Special Event,正式更新了幾款產品。iPod Touch如願添加了前後雙鏡頭;iPod Nano則變成只剩下觸碰式螢幕的小方塊;Classic機如其名,維持它的原樣,只稍稍調降價格來反應變動。讓我稍微遲疑一下的則是iPod Shuffle,第四代的設計不只不像第三代機種,反而更像第二代機,恢復了按鈕設計。
第一次碰到Shuffle是買來當做禮物,我對於那台口香糖大小的音樂播放器印象深刻,那時配合的是iBook的純白外型所設計,上頭的圓形操作環則讓人直覺聯想到它的老大哥,iPod的外型。初代的特色是拔開蓋子即是USB接頭,可於PC和Mac上直接充電和當做隨身碟使用。
到了二代時推出的是夾子機,利用的就是牛仔褲上的零錢袋(位於右口袋的上方)。我初次知道那個口袋是拿來放零錢時也很驚訝,更讓我驚奇的是蘋果讓這個隨著時代改變而漸漸失去功能的口袋恢復了一些作用,就是將iPod Shuffle緊緊扣在你的身邊。這一代的介面分成位於上方的電源開關、一般循環播放與隨機播放鈕、還有正面的播放與音量調整鍵。
夾子機的出現也代表一件事情,它不再把USB接頭放在機子上,也不願意留下醜陋的mini usb孔放在介面(山寨版的產品多半是這麼設計),因此設計出結合耳機與充電功能共用的耳機孔,誕生了iPod 家族最特別的傳輸底座,有著3.5mm接頭的Dock。
在二代產品出來時,我不禁在想:不斷地精簡到底可以到什麼樣的地步,有什麼按鈕式可以不需要的,但怎麼想都想不出來。而蘋果似乎也在做同樣的發想,最後就推出了一款只剩下電源開關的機種,尺寸竟然又只有上一代的二分之一不到,完全讓人看傻眼。
第三代的設計將操作功能全部交給線控,如果想要跳到下一首或是開啟隨機播放功能,就得要靠線控上的組合鍵來操控。當我的二代iPod Shuffle掛點時,我曾一度考慮是否購買第三代的Shuffle,但仔細想想還是作罷。畢竟當你的所有操控都掌握在一條消耗品的耳機時,這是多麼危險的事。
不過這一代也有特殊之處,就是添加了Voice Over功能,能夠將目前正在播出的歌曲名稱唸給你聽。有些人或許在想這個功能有什麼好處,至少當你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時,不用等著回去從電腦中再播放一次才知道是聽到哪首,要Shuffle唸給你聽不就得了。語音功能等於是加強聽力服務,讓沒有螢幕的Shuffle也能提供使用者得知歌曲資訊。
當第四代的iPod Shuffle推出時,我的腦袋同時冒出「啊」與「嗯」兩個想法。疑惑的「啊」是因為它放棄了Shuffle 三代的設計,恢復到二代的操作介面。會說「嗯」則是因為一段和同事的對話,讓我了解三代機種設計真的不好。
我的同事在尾牙(為什麼就是有人運氣很好)拿到三代機種的Shuffle,很開心地克服iTunes使用障礙,並將歌曲傳輸到iPod Shuffle中。當我問起他Shuffle有哪幾種組合鍵時,他卻一臉狐疑地回答:「什麼組合鍵?」原來他從來不知道Shuffle的設計,唯一會做的就是開啟開關,然後按下線控的播放鍵,祈禱下一首撥到自己想聽的歌曲。
今日會恢復到先前的設計,只能說三代的設計創新觀點是很不錯,但卻失去之前設計的人性化與快速操作。要說出蘋果的優點為何,重點就在人性化的操作,讓你一摸就上手。但創新的東西是很難講,現在覺得不好的設計,未來說不定又會成為風潮。對吧,夾子機。
【延伸閱讀】
- Chris Rawson, “How Apple's newest iPods prove (and disprove) that it learns from design mistakes,” TUAW, 九月 3, 2010, http://www.tuaw.com/2010/09/03/how-apples-newest-ipods-prove-and-disprove-that-it-learns-fro/.
Tags
咬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