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寫 October 1, 2025 十年政治

不知不覺,太陽花學運已經過了十一年。最近因為黃國昌老師相關新聞的出現,讓我又想起當時腦中依稀浮現的一些念頭。

1. 馬英九總統所謂維持和平的方法,是讓大陸的產業與台灣結合,或者說是讓大陸的產業逐漸滲透台灣。這樣算是一種「融合」嗎?

2. 在設備與場地的維護上,隨著幾次抗議的累積,整體變得越來越完善,甚至讓人感覺像是一條完整的「抗議產業鏈」。那些音響是參與者自己去聯絡的嗎?光是底下的分工協調就需要耗費很大力氣,恐怕只有某些背後已有組織的團體才能做到。如果真的是民進黨,那麼他們就像在經營創投,投資那些可能成為未來新偶像的人物,就像《超級星光大道》一樣。那麼,國民黨難道就完全不會這麼做嗎?

3. 為什麼會有中研院的學者參加?黃國昌到底是誰?當時就有政治人物大喊:「你們這些作為,不就是為了將來能組黨,為了成為政治人物鋪路嗎?」真的是這樣嗎?還是說,他們其實是一群因為理念而站出來的人?如果抗議成功,擋下了《服務貿易協定》,那麼後續的組黨行動,是否只是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成果?那些「預言家」之所以斷言他們必然走向政治,是因為自己過去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成功,才會這麼篤定嗎? 

 

隨著時代力量的出現,以及柯文哲的崛起,類似的問題又重新浮上檯面。

柯文哲帶動了 LINE 的普及。他主張使用現代化工具,讓台北市政府的溝通更有效率。當時,很多人仍猶豫 LINE 是否適合除了聯絡朋友之外,也用於工作場合。但當大家看到台北市長都敢在公務上使用 LINE,便間接推動了它的普及。隨後,我也明顯感受到各種工作群組在 LINE 上大量冒出。

柯文哲的成功,某種程度上象徵了「人物是可以透過網路塑造出來的」──只要有適合的行銷策略與人設,就能打造出政治明星。那段時間,我剛好在看韓劇《製作人的那些事》(프로듀사,英語:The Producers),劇中談到「人設」,多年後金秀賢的人設也崩塌了。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柯文哲能被成功「塑造」,或許背後也不乏民進黨的推力。既然如此,國民黨有一天也可能複製出自己的版本。果不其然,韓國瑜就此登場。

韓國瑜以「親民愛國」形象掀起旋風,一度讓民進黨陷入挫敗,甚至也威脅到了當時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位置。

「老實講,選舉能自己吃滷肉飯,也請別人吃滷肉飯嗎?登廣告也能用滷肉飯給他嗎?不可能嘛!」 ── 吳敦義,2019年4月28日

 

然而,民進黨很快學會並吸收了韓國瑜的操作手法: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與人民溝通,而不是依靠過去那種創意華麗卻讓人無法共鳴的表述(例如雙十國慶的主題設計)。重點在於——能否讓人民一看就懂。

在蔡英文時期,行政院長蘇貞昌進一步把這種手法制度化:透過手板,搭配淺白有力的標語,讓民眾立即明白「政府為你做了什麼」,而不是默默做卻無法傳達。這也成為 Covid-19 疫情期間政府能與民眾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衛福部長陳時中因此贏得了信任與支持。


雖然這種「手板懶人包」後來被大量複製,甚至有些淪為錯誤資訊的載體,但在當時,它確實成為民進黨翻盤的一大利器。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我最看不懂、卻也最愛關注的,就是台北市政府的防疫記者會。柯文哲幾乎是逮到機會就刻意與中央唱反調,這或許與他在 2018 年競選連任台北市長時,沒有獲得民進黨支持有關。

疫情初期,蔡英文政府面對國民黨執政縣市長不斷丟出的「疫苗問題」質疑,再加上民進黨的政敵習慣使用「死了多少人都要算在政府頭上」,讓中央承受了極大壓力。

類似的場景,在 2025 年花蓮縣的「0923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中再度上演。花蓮縣長傅崐萁也試圖把責任推給中央,藉此卸責。然而,由於他剛經歷過一次未果的大罷免案,且相關的罷免理由早已被社會討論過,加上民眾對於災害發生當下拋出政治口水的作法反感,這次人民選擇不再理會傅崐萁的脫罪說法。 

 

2024 年柯文哲市長的案子,也讓我特別有感。我依然欣賞「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樣乾脆明確的態度。但現實中,總有人能夠理所當然地,依照自己的立場或影響力,去重新詮釋世界。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會想起湯姆克魯斯在電影《關鍵報告》裡的那句台詞:

Officer Fletcher: You don't have to run.
John Anderton: Everybody runs, Fletch.


這提醒我——或許在權力與現實面前,人人最後都不得不逃。

陳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