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可樂餅(コロッケ,Korokke)是源自法國「croquette」的炸物料理,原為皇室享用的松露奶油肉餅,隨法國大革命進入民間後於明治時期傳入日本。日本人將其改良為馬鈴薯為主體的庶民料理,搭配時代背景如明治洋食化、大正米價上漲與腳氣病防治,成功讓可樂餅成為國民美食。現今,日本可樂餅協會制定六大評鑑指標推廣文化,見證其文化深度與幸福象徵。
可樂餅是什麼?
酥脆的金黃外皮,裡頭包著綿密的馬鈴薯餡,有時還混著牛絞肉、奶油、玉米,或是螃蟹與蝦仁。這就是日本家喻戶曉的炸物——可樂餅(コロッケ)。製作方法簡單,將餡料搗碎混合、搓成圓餅狀,裹上麵粉、蛋液和麵包粉後油炸,外酥內滑,是孩子們便當盒裡的常客,也是商店街攤販的定番商品。
但你知道嗎?這看似庶民的料理,其實源自法國宮廷。最初的「croquette」餡料用的是牛或羊內臟、松露、奶油與起司;到了明治時代傳入日本後,才因物價與飲食文化的差異,漸漸演變為以馬鈴薯為主體的版本。
可以說,從法國的肉餡奶油版本,到日本的馬鈴薯庶民口味,可樂餅是一道料理,也是時代的見證者。以下,我們將以八個章節,帶你從名字、配方到文化,一層層咬開這顆黃金酥餅的歷史與魅力。
可樂餅其實不是日本的?
可樂餅的日文名稱「コロッケ(korokke)」,是法文「croquette」的音譯,而這個法文詞根來自「croquer」,意思是「咬碎」或「喀滋一聲」。這不僅指涉口感,也暗示它的西方血統。 從名字開始,可樂餅就透露著「外來的、轉化的」身份,而這正是日本洋食文化的常態:將異國料理本土化,創造出屬於日本的獨特版本。
法國皇室餐桌上的奢華炸物
croquette 的身世不凡,最早可追溯至 17 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代。據說其御廚設計的「croquets」餡料包含松露、小牛胸腺、奶油、骨髓、奶油起士和麵包屑,再裹上蛋液油炸,是貴族晚宴上的奢華亮點。 法國大革命後,這些宮廷廚師紛紛轉進民間餐廳,將這道奢侈料理推向平民市場,也間接開啟了 croquette 的國際旅程。
明治時代的「洋食風潮」與日本式轉化
19 世紀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積極吸收西方文化,西餐也隨之進入日本人的視野。明治天皇廢除長年的食肉禁忌,推廣肉類與牛奶等食材,認為能強身健體、提升國力。 然而,與其完全照搬西方做法,日本人更偏好「轉化式創造」──使用西方食材與概念,但依照本地味覺與資源重新演繹。可樂餅正是如此的代表:它來自法國,卻在日本誕生出獨特的新風貌。
庶民料理的關鍵食材
可樂餅真正進入大眾生活,要等到大正時代。當時馬鈴薯產量暴增,1918 年(大正八年)達 180 萬噸,原因包括農業技術進步、種植便利及政府的推廣政策。 那一年也爆發了「米騷動」,因米價暴漲導致社會動盪,政府鼓勵以馬鈴薯等替代品充實主食來源。在物價上漲、牛奶昂貴的背景下,馬鈴薯成為便宜、營養又能大量供應的食材,可樂餅也因而從高級洋食轉變為庶民日常料理。
可樂餅與腳氣病的戰爭
明治到大正時期,日本軍中盛行的「腳氣病」困擾著數萬士兵。在甲午戰爭中,死於腳氣病者高達 4000 多人,甚至多於戰死者。 日本軍醫高木兼寬透過實驗指出,腳氣病源於營養失衡,尤其是缺乏維生素 B1。而馬鈴薯正好富含此營養素,因此受到軍方與政府重視,成為軍糧與家庭膳食的重要食材。 雖然可樂餅未被正式列為「藥膳」,但其所用的馬鈴薯,確實肩負了改善營養、保護健康的角色。
可樂餅的庶民化歷程
到了昭和時代,可樂餅走下神壇,走進巷弄街頭。1927 年,銀座某肉舖「CYOUSHI屋」開始用賣剩的豬油與馬鈴薯製作可樂餅,便宜、美味又香氣撲鼻,很快風靡全國。 如今,在便利商店、商店街、超市,隨處可見可樂餅的身影。它不再是高級餐廳的專屬,而是日本人隨手可得的日常幸福。如同日劇《四重奏》中說的那句經典台詞:「吃著剛出鍋的可樂餅,每個人臉上都寫著幸福。」
可樂餅協會的六大評鑑指標
庶民料理不代表沒有講究。2012 年,「日本可樂餅協會」成立,宗旨是:「用可樂餅向世界的餐桌展現歡笑的幸福革命。」他們提出六大指標,用來衡量一顆可樂餅的好壞,分別是:
- 味(味道):清淡至濃厚共六級
- 衣(外皮):柔軟至酥脆分六層
- 色(顏色):淺黃至深褐四種
- 具(餡料):餡料量分五級
- 香(香氣):清淡、中等、濃郁三級
- 全(整體感):餡料與奶油搭配之表現力,分大中小
協會每年還會舉辦「可樂餅大獎」,讓來自全國的店家互相切磋,也讓這道炸物獲得前所未有的文化地位與儀式感。
📌 小知識
- 法文原名 Croquette:可樂餅的名稱源自法文 croquette,來自動詞 croquer,意指「咬碎、喀滋聲」,正是這道料理令人著迷的口感特色。
- 馬鈴薯救軍人:馬鈴薯富含維生素B1,曾在日本海軍中取代白米,預防士兵患上腳氣病,是早期軍中營養改善的重要蔬食。
- 六大評鑑指標:日本可樂餅協會用「味、衣、色、具、香、全」六項標準評價可樂餅品質,從味道濃淡到外觀酥脆度都有分級系統。
📚 單字卡
- 可樂餅|Croquette|/kroʊˈkɛt/|:一種裹粉油炸的料理,內餡可為肉、馬鈴薯、奶油等,源自法國。
- 洋食|Yōshoku|/ˈjoʊ-ʃoʊ-ku/|:指日本對西餐的在地改良版本,如可樂餅、日式咖哩等。
- 馬鈴薯|Potato|/pəˈteɪtoʊ/|:在大正時期因米價上漲而被日本政府推廣的替代主食,成為可樂餅主餡。
- 脚氣病|Beriberi|/ˈbɛriˌbɛri/|:由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神經與心臟疾病,曾流行於日本軍隊。
- 評鑑標準|Evaluation Criteria|/ɪˌvæljʊˈeɪʃən ˈkraɪtɪriə/|:協會用以量化可樂餅品質的指標系統。
- 明治維新|Meiji Restoration|/ˈmeɪdʒi ˌrɛstəˈreɪʃən/|:自1868年起的日本現代化改革時期,推動西方飲食文化傳入。
📝 學習單與參考答案
Q1:可樂餅最初起源於哪個國家?其原始版本常使用哪些食材? A:起源於法國,使用內臟、松露、奶油、起司等高級食材。
Q2:馬鈴薯在日本可樂餅歷史上有何作用? A:馬鈴薯因價格低廉、易栽種,在大正時代成為可樂餅主要內餡,取代昂貴的奶油餡,使其成為庶民美食。
Q3:日本可樂餅協會制定的六項品質標準分別是什麼? A:「味、衣、色、具、香、全」分別代表味道、外皮、顏色、餡料、香氣與整體感。
🔑 關鍵字
可樂餅, 洋食, 明治維新, 馬鈴薯, 日本可樂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