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華山地區原名「樺山町」,命名自日治時期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1922年推動町名改正,將原名「三板橋庄大竹圍」改為「樺山町」。酒廠芳釀社造酒工場於此設立,生產臺灣第一支清酒「胡蝶蘭」。1937年設立樺山貨物驛,戰後改稱華山貨運站,成為政治犯轉運點。1945年戰後改名「華山」,象徵去日本化。1987年酒廠遷移後,1999年成為華山藝文特區,2007年正式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20年華山貨運站列為歷史建築,未來將發展華山司法園區。地名變遷反映臺灣歷史與文化的多重層次。
我們說「華山」,其實在說誰?
說到台北華山,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是紅磚牆、清酒玻璃瓶、文創市集與表演舞台。「華山」二字乍看之下,似乎與中國的名山「西岳華山」有所關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華山這個名字,原來寫作「樺山」。這是日治時期臺北的行政區名之一,「樺山町」,紀念的是日本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戰後,為去除殖民痕跡,國民政府將「樺」字改為諧音的「華」,新名稱被沿用至今。
如今的「華山」,仍是一個充滿文化能量的地標;只是,它最初所紀念的那個名字,卻逐漸淡出了記憶。
樺山資紀:從薩摩武士到臺灣總督
樺山資紀(Kabayama Sukenori)生於1837年12月9日,來自日本薩摩藩鹿兒島郡加治屋町,原名橋口覺之進,後成為薩摩藩士樺山四郎右衛門的養子,改名樺山資紀。他的軍旅生涯始於薩英戰爭(1863),在這場因「生麥事件」引發的衝突中,英軍砲擊鹿兒島,迫使薩摩藩開始吸收西式軍事技術。樺山參與多場關鍵戰役,包括戊辰戰爭,並於1871年升任陸軍少佐,1874年轉入海軍後歷任警視總監、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總長等要職。在甲午戰爭中,他指揮黃海海戰,因戰功晉升為海軍大將,並獲封伯爵。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割讓予日本,樺山資紀於5月10日被任命為首任臺灣總督。6月17日,他在臺北主持「始政大典」,正式展開日治時期。面對初期抗日武裝,他迅速建立總督府體制與軍政行政架構,推動「六三法」,賦予總督極大權力。在其一年餘任期中,實施度量衡制度、推動專賣政策、開闢航線、整併行政區等,奠定殖民治理的基礎。他也推動社會改革,如廢辮髮、禁纏足與限制鴉片使用,並強制台灣住民登錄為日本籍,為日後治理鋪路。
卸任後,樺山資紀繼續擔任樞密顧問官、內務與文部大臣,1903年晉升為元帥,1922年病逝,享壽85歲。他的名字透過「樺山町」與「樺山貨物驛」被深深刻在台北的地圖上,象徵日治初期政權的空間投射。樺山町原為三板橋庄一帶,1922年改制時以其名命名;樺山貨物驛則於1937年設立,為重要貨運據點。戰後,為去日本化,地名改為「華山」,成為今日華山文創園區、公園與市場名稱的由來,見證一段由殖民到轉譯的歷史軌跡。
命名政治:從「三板橋庄大竹圍」到「樺山町」
1922年,日本總督府進行「町名改正」,以日式行政劃分取代清代的街庄制度。原本稱作「三板橋庄大竹圍」的地區,正式命名為「樺山町」,並細分為番地。
樺山町的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台北市中正區的:
- 忠孝東路、北平東西路、青島東路
- 杭州北路與南路、林森南路
- 天津街、紹興南街與北街、鎮江街一帶
樺山町在當時屬於重要的生活與工業地段。酒廠「芳釀社」的選址,即在當年的「樺山町80番地」。
雖然現存史料中,較少留有居民對「樺山」命名的情感記錄,但命名本身,正展現了殖民政府透過行政地名形塑空間認知的治理方式。
樺山貨物驛:戰爭、運輸與白色恐怖的節點
樺山貨物驛於日治時期的1937年12月1日設立,當時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樺山町51番地,命名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它是當時臺北地區的重要貨運站,僅次於臺北驛(即今日的台北車站)。
戰後,於1949年5月1日,樺山貨物驛改名為華山貨運站,並持續擔任臺北第二大貨運站的角色。現今的華山貨運站位於華山藝文特區後方的華山大草原,約在市民大道與林森北路交叉口附近。
1950年代白色恐怖期間,華山貨運站成為政治犯北上基隆轉運的中繼點。根據國家人權博物館考證,第一批政治犯於1950年5月15日凌晨從保安司令部步行至此,搭車前往基隆港,再被遣送綠島服刑。
1986年臺北鐵路地下化後,華山貨運站停止使用。直到2020年3月25日,華山貨運站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正式納入保存範圍。
未來該地將規劃興建華山司法園區,台灣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將遷至此。雖然車站主體建築會在原地保存,作為法院出入口及展示空間,但貨物月台將部分切割並異地移至市民大道側人行道,成為歷史空間與現代城市規劃間的連結點。
芳釀社與台北酒工場:樺山的酒香記憶
1914年,日本人阿部三男與藤本鐵治在樺山町創立「芳釀社造酒工場」,釀造出臺灣第一支清酒「胡蝶蘭」,曾盛銷一時。
1915年,該廠改組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1922年,配合政府推行的酒類專賣制度,酒廠一度改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臺北造酒廠」,1924年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至1929年由政府正式收購土地與設施,並進行擴建。
戰後,酒廠被國民政府接收,歷經數次更名,包括「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等,最後名為「台北酒廠」。
由於都市水資源與土地使用壓力,1987年酒廠遷至桃園龜山。這片工業地景,也隨之歸於沉寂。
「樺」的轉身:「華山」誕生的過程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推動「去日本化」政策,許多日式地名被更改。「樺山」因與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相關,被列為更名對象。政府選擇以讀音相近的「華山」取代,避免留下明顯的殖民痕跡。
「華山」這個名稱,在中文裡有另一層文化背景。中國陝西的華山是五嶽之一,山勢險峻,是道教聖地,也常出現在歷史與武俠故事中。新地名不僅保留原音,還加入了來自中國地理與文化的聯想。
這個改名方向與當時全臺普遍以中國省市名取代日本町名的做法一致,如南京東路、吉林路等。雖然「華山」並非直接來自行政規劃,但其語意與政策導向相符。如今,「樺山」已不再出現在地圖上,卻仍透過「華山」這個名稱留下歷史的痕跡。
藝文重啟:空間如何被重新使用
酒廠遷出後,原址閒置十餘年,曾規劃為立法院用地。1997年,劇團「金枝演社」擅自使用空間演出,被依「竊佔國土」罪起訴,卻引發社會關注。
事件促成對閒置空間活化的重視。1999年「華山藝文特區」啟用,2007年由台灣文創公司接手營運,正式命名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914」回應酒廠創立年份,但「樺山」作為命名來源卻少被提及,只在部分導覽資料中留下一筆。
記得「樺山」:是記錄,不是歌頌
我們重新提起「樺山」,並不是為了歌頌殖民歷史,而是希望將被遺忘的地名與空間記憶重新浮現。這樣的記錄,讓我們理解城市如何被命名,又如何在歷史洪流中改寫。
未來,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標註「樺山町(今華山)」;在學校課程中補充「町名改正」與地名變遷;在展覽與導覽中討論命名與權力的關係;在老車站的保存爭議中,納入地名轉換的歷史脈絡。
這些做法,讓「樺山」不只是舊地名,而是一種提醒——我們的城市,不只是在空間中生長,也在歷史中呼吸。
📌 小知識
- 「樺山町」是1922年臺北市町名改正時,由原「三板橋庄大竹圍」命名而來,反映日本殖民地行政規劃。
- 芳釀社造酒工場於1914年成立,釀造的「胡蝶蘭」是臺灣首支在地清酒,曾暢銷日本。
- 華山貨運站在白色恐怖時期成為政治犯轉運要點,2020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 單字卡
- 樺山町 : Kabayama Town : /ˈkæbəˌjɑːmə taʊn/ : 日治時期臺北的行政區名稱,源自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
- 去日本化 : De-Japanization : /diː ˌdʒæpəˌniːəˈneɪʃən/ : 戰後臺灣政府推動的政策,目的是剷除日本殖民影響。
- 町名改正 : Town Name Revision : /taʊn neɪm rɪˈvɪʒən/ : 1922年日本總督府對臺北街區進行的行政區名更改。
- 專賣局 : Monopoly Bureau : /məˈnɒpəli ˈbjʊəroʊ/ : 日本殖民政府管理酒類等專賣品的機構。
- 華山藝文特區 : Hua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 /hwɑːˈʃɑːn ˈkʌltʃərəl ænd ˈkriːeɪtɪv pɑːrk/ : 舊酒廠改建的藝文活動園區。
- 白色恐怖 : White Terror : /waɪt ˈtɛrər/ : 台灣戒嚴時期的政治迫害與鎮壓。
📝 學習單
- 「樺山町」這個地名是如何產生的?請簡述其歷史背景與命名來源。 參考答案:「樺山町」是1922年臺灣日治時期推動町名改正時所設置的行政區名稱。原本此地名為「三板橋庄大竹圍」,為了推動城市現代化與行政管理,日治政府將其改名為「樺山町」,以紀念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展現殖民政權對空間的象徵性控制。
-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身是什麼?它在臺灣歷史上有何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身是芳釀社造酒工場,後來成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這裡是臺灣第一支在地清酒「胡蝶蘭」的誕生地,也是當時臺灣重要的酒類製造中心。戰後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後因都市發展於1987年遷廠。現今園區作為藝文活動場所,見證了臺灣工業、文化轉型的歷史軌跡。
- 華山貨運站在白色恐怖時期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它被列為歷史建築? 參考答案: 華山貨運站(原樺山貨物驛)在白色恐怖時期是政治犯從臺北前往基隆港,繼而被送往綠島服刑的重要轉運站。它見證了臺灣政治迫害的歷史,因此於2020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以保存這段特殊的歷史記憶和空間象徵。
🔑 關鍵字
樺山町, 華山, 臺灣總督, 芳釀社, 華山貨運站, 町名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