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火到江河:《台文通訊》與《台文BONG報》的合刊及其在台灣母語運動的意義


在遙遠的北美洲,1991年的盛夏,一股對故鄉語言的熱情悄然萌芽。 身處異鄉的鄭良光,一位心繫台灣的遊子,深感家鄉母語——台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他目睹許多人在威權政府長期推行的「國語政策」下,漸漸遺忘、甚至羞於使用自己的母語。 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心中滋長:不僅要讓台語能夠被說出來,更要讓它能夠被寫下來,成為承載台灣文化與歷史的文字。


於是,一份承載著這個理想的刊物——《台文通訊》(Taiwanese Language Newsletter),在鄭良光的手中誕生了。 這份在海外編印的刊物,如同在寂靜的夜空中點燃的星火,希望能喚醒海內外台灣人對母語的重視。 初期的《台文通訊》風格樸實,內容著重於推廣「喙講台語,手寫台文」的理念,充滿著一股行動的力量。 它不僅刊登著對語言現狀的憂慮與呼籲,也努力傳遞台語文書寫的知識,希望能夠在草根階層推廣台語文的學習與傳播。


在創刊之初,《台文通訊》便展現了其海內外雙軌並行的特色。 在北美,聰美姊紀念基金會慷慨地承擔了長達十二年的發行重任,將這份來自故鄉的聲音傳遞到各個角落。 而在台灣,創刊的第一年則由前衛出版社接手發行,讓這份海外的熱情也能在本土紮根。 鄭良光更是一位擅長結緣的行動者,他積極與海內外不同的社運團體聯繫,設立了《台文通訊》台灣總連絡處,希望能與關心台灣未來的各方力量相互連結、彼此支援。


時光荏苒,1996年,《台文通訊》的台文寫作會在台灣本土催生了一份新的刊物——《台文BONG報》。 與《台文通訊》的運動性定位不同,《台文BONG報》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台語文學專門雜誌」。 它專注於深耕台灣母語文學的田園,提供更廣闊的發表空間,特別是對台語文學寫作新手的提攜與鼓勵。 這兩份刊物,如同並行的兩條小溪,各自流淌,卻都匯向台灣母語復興的同一片海洋。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台灣本土,一股更為組織化的力量也在醞釀。 1997年,一群認同《台文通訊》理念的讀者與支持者,共同捐款成立了**「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的成立,旨在更系統性地推動台灣母語復振運動,並以推展台灣母語文學為其核心目標。 早在基金會成立之前,《台文通訊》的創辦人鄭良光就與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有了聯繫,基金會的成員也曾向《台文通訊》提供作品與捐款支持。

進入二十一世紀,兩份刊物與基金會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 2006年,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正式接手《台文通訊》的總發行工作,這使得兩邊編輯部的溝通更加密切,彼此的合作也更具默契。 隨著時間的推移,合刊的想法逐漸在支持者之間醞釀。 經過長久的意見調查和與眾多支持者的討論,2011年底,一個重要的決定被確立:將《台文通訊》與《台文BONG報》合刊發行。


2012年2月,這兩份在台灣母語運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刊物,正式合二為一,以新的面貌——《台文通訊BONG報》海內外台語文運動力量的結合,以及**「漢羅lām寫」書寫形式的日趨成熟與社會普遍接受**。 合刊後的刊物,期待能從台語文學出發,涵蓋更多領域的台語文,最終完成建立台灣人「語文主體性」的理想。


兩份刊物都已發行超過十五年,在讀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新的刊物名稱保留了兩者的名字,希望能承襲過去累積的聲譽。 這份新的《台文通訊BONG報》,如同兩條河流匯聚成更寬廣的江面,承載著更深厚的歷史傳承與對台灣母語未來的期許,繼續在推廣「講台語」、「寫台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期盼著台語能真正融入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



參考資料

  • 《台文通訊 · Tâi-bûn Thong-sìn.md》 https://taibunthongsin.taigi.info/
  • 《台文通訊BONG報 《台文通訊》kap《台文BONG報》 https://tsbp.tgb.org.tw/p/kapbong.html
  •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kap 台灣母語復振運動.pdf》
  •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台語文是咱的寶貝 文化+ 中央社 CNA.md》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112w001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