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文摘 思考的框架



  • 《思考的框架》
  • 沙恩·帕裡什(Shane Parrish)
理解必須不斷接受現實的檢驗,並相應地持續更新。

對大多數天才,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天才而言, 他們的成功並非基於解構複雜的事物, 而是基於利用不為人知的簡單原理。 ——安迪·貝努瓦

為什麼我們做出的決策總是不盡如人意,又為什麼常常重蹈覆轍。在知識儲備不足時,我們害怕學習,又羞於承認。正是這種心態導致了錯誤的決策。

我們追求的往往是短期的自尊心保護,而非長久的幸福。漸漸地,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就變成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不是深淺不一的灰色陰影。

20世紀90年代的一次著名演講中,查理·芒格對這種應用型智慧進行了總結:「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只是一味記住孤立的事實,然後試圖吸收它們,你將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理解。不把這些事實納入理論框架就沒法加以利用。你必須在大腦中建立思維模型,必須把你直接或間接獲取的經驗排列在這個思維模型的網絡上。

「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只是一味記住孤立的事實,然後試圖吸收它們,你將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理解。不把這些事實納入理論框架就沒法加以利用。你必須在大腦中建立思維模型,必須把你直接或間接獲取的經驗排列在這個思維模型的網絡上。

良好決策的頭號勁敵就是思考問題 缺乏充分的視角。 ——阿蘭·德波頓

在所有模型中,80~90個重要的模型佔了90%的權重,掌握它們就能讓你擁有普世智慧。而在這80~90個模型中,只有個別幾個含金量最高。」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指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向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

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地圖和模型帶有瑕疵就忽略它們的重要性。地圖的用處在於其具有解釋性和預測性。

1931年,數學家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2]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發表了一篇關於數學語義學的論文。

科日布斯基開創性地引入了「地圖不等於疆域本身」這一概念,隨後逐漸被普及。換句話說,對事物的描述並非事物本身,模型不是現實,抽像出的概念並非被抽像的對象本身。

我們應對複雜現實的唯一方法就是對其抽像化。閱讀新聞就是汲取他人抽像化之後的產物。作者首先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再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抽像,最後歸納出結論,與讀者分享。

由於我們總把抽像概念奉為圭臬,卻沒有親身經歷艱苦繁重的腦力勞動,因此很難看出地圖與實際疆域的區別

每個使用者都必須意識到,只有理解並尊重地圖、模型或者任何抽像事物的局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它們本身。如果我們不明白地圖能告訴我們什麼信息、不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那地圖就毫無用處,甚至會帶來危險。

共同的資源最不受重視,因為所有人都更珍視屬於他們自己的物品,勝過他們與別人共有的事物。 ——亞里士多德

模型是探索的工具,而非強迫他人服從的教條。模型是指南,而非法律

所有模型都是錯誤的。 實際問題是, 它們到底要錯到何種程度才會徹底喪失用途。 ——喬治·博克斯

地圖記錄的只是某一特定時刻的疆域情況。即便地圖準確地描繪了過去的模樣,也不能保證它一定可以精準描述現狀或者將來的情況。

以管理模型為例,我們有成百上千種管理模型,最早至少可以追溯至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原理》。他提出工廠管理人員要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迫使工人進行專業化分工,並通過財務激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這種方法看似簡單粗暴,實際效果很好。

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1879—1950),波蘭裔美國獨立學者,他提出了系統的普通語義學理論,認為知識的邊界在於我們的身體和語言能力。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