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的大事件應該就是蘋果推出了新款 iPad,一如預期將螢幕換成 Retina 螢幕。過去 iPad 與 iPad 2 都是 1024 × 768(132ppi),而新款 iPad 卻可以到達 2048 ×1536(264ppi)。代表你可以看到更清晰的畫質。這一點也是我從第一代 iPad 之後一直在期待的特色,我認為這款具有高解析度螢幕的iPad,可以改變使用者閱讀文件的習慣,或至少讓你考慮看漫畫(笑)。
被壟斷的電子書製作
iPad 推出時主打的電子書閱讀功能帶動了快兩年的電子書革命,也宣告了電子書的戰國時期開始到來。從電子書的平台、格式、防拷貝等功能都再三被拿出來討論,直到今日人們雖然有普遍的共識認為 ePub 是業界拿來製作書籍的公開格式,但是基於保護心態還是選擇讓市場呈現混亂,遲遲不肯統一格式。因此沒辦法帶動大家的電子書閱讀路線,反倒有點在原地亂走。
儘管格式不同,但目前製作電子書最為麻煩的就在於,將書籍完整無誤製作成文字檔。若非由出版社直接製作,那必定就是要從實體書掃描、辨識、校稿、排版,才能製作成文字可選取有目次的電子書。一本實體書數位化團體合作,大約二天到三天可製作完成。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大家只做到書籍掃描而不再繼續製作成圖文電子書,出版社也就安身立命多年。中華電信的Hami書城也就看準這點,跟出版社直接合作,請出版社將書籍原始檔案直接放上他們的後台編輯,最後加上防拷裝置後再出售給消費者。
在這個機制下,消費者已經習慣由廠商直接製作電子書,而放棄自己「製作」的可能。畢竟數位化太麻煩,至少業者希望你覺得製作電子書很麻煩,好讓你不要動手轉製書籍。
在這個狀況下,獲取電子書只有兩個管道,一種就是從線上書店購買電子書;另外一種就是透過網友們合作完成文字辨識校稿等程序的手製電子書,例如好讀電子書、掌上書苑。前者當然就是花錢,後者則是要承受書籍沒有校稿完全的閱讀經驗,如果你對看到書中有錯字會覺得不舒服,那後者可能就有這種風險。
閱讀器的解析度與 PDF 格式
但現在 iPad 推出,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是目前其他電子書閱讀器在同樣尺寸下作不到,甚至連 Amazon Kindle 都為之困擾的,「PDF閱讀」。
PDF 是 Adobe 推出的開放文件格式,你可以將任何檔案或是圖像轉換成 PDF,成為單一檔案的 PDF 檔案就跟電子書一樣,可以傳到其他裝置上面觀看。過去之所以要推行 ePub 而非 PDF 當電子書,就在於他的版面設定至少要有跟 A4 紙一樣大才能清楚閱讀,這點 ePub 就能透過版面與文字大小自由調整來克服。若你強求要用 6吋螢幕的 Kindle 來看,恐怕連 B5 尺寸的文件觀看都會有問題;但 iPad 卻有 9.7 吋螢幕,解析度還加強四倍,就能輕鬆彌補這個缺陷。
自製掃描書籍的時代到了
B5尺寸為 25.7 x 18.2 公分,普遍上市面上的書籍大約則是 21 x 15 公分,透過一台掃瞄機掃描到電腦之後,變成一張張的圖檔,透過一套套免費的軟體就能製作成 PDF 格式,放到 iPad 上就可以直接觀看。
這樣的動作讓我想到當年 MP3 竄紅的時候,人們只要將 CD 放到光碟機,同樣透過免費的程式,就可以將音樂變成數位檔案放到自己喜歡的行動裝置收聽,不再侷限載體(光碟片)的限制。
無論是書籍或音樂數位化,最後都牽扯到版權的問題。但請大家想想看,請問目前數位音樂的流行,究竟是哪家廠商帶動的嗎?如果問題是正版音樂的帶動,那就是非 Apple iTunes 莫屬;但若是問起濫觴,則是網友們自己主動數位化與檔案分享平台(eMule、eDonkey、Foxy、Kuro、BT與免費空間)。
期望未來
講「我有一個夢」就太誇張了,不過觀看過去的歷史都可以知道,每當產業要進行革命的時候就會受到目前市場上的老大哥阻攔。以小廠商對抗市場龍頭來說,這的確沒有好下場;但是小人物打倒巨人的戲碼卻重複上演。
或許,當人們想起自己有能力與意願,可以做出廠商還要好的東西的時候,就是代表該產業要開始進入下個層次。
延伸閱讀:
- Apple Special Evernt, March 2012 - http://itunes.apple.com/tw/podcast/apple-special-event-march/id275834665?i=111294861
Tags
咬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