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
卡其色起源於波斯語,最初用於英屬印度軍隊的偽裝服裝,隨後成為全球軍裝標準。其色調因地區和文化不同而有差異,並且從軍事制服轉變為時尚元素,象徵權威與自由。卡其色在不同語言中呈現多樣意涵,是歷史與文化交織的顏色。
一、卡其色的語源:波斯灰塵與泥土的色彩
「Khaki」一詞起源於波斯語「khāk」(خاک),意指「灰塵」或「泥土」,再加上形容詞尾綴「-ī」,變成「khākī」,直譯就是「像泥土一樣的顏色」。這個詞彙透過烏爾都語(Urdu)或印度斯坦語(Hindustani)傳入英語,並隨著英國駐印軍隊的活動逐漸廣為人知。此外,詞源還可追溯到伊朗語族的盧爾語(Luri),這是一種源自中古波斯語的語言,顯示了卡其色詞彙的深厚文化根源,與「塵土色」的概念緊密相連。
二、旁遮普的泥土與英軍制服的變革
1846年,英國軍官哈里·伯內特·拉姆斯登(Harry Burnett Lumsden)在印度旁遮普地區組建「女王直屬偵察兵團」(The Queen's Own Corps of Guides),他因觀察到當時英軍傳統的紅色羊毛外套與白色褲子在炎熱的印度夏天不但不舒適,也過於顯眼,遂創新地讓士兵用「河泥」及當地植物如馬拉齊(Marazi)染制服,使其色彩與周圍平原的土壤極為相似,達到偽裝效果。雖然該偵察兵團於1846年成立,但卡其制服正式引入則是在1848年,這被視為軍事偽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卡其色的電腦色彩定義與色調差異
隨著電腦與數位設計的普及,「卡其色」的具體色調被多種色彩標準明確定義,這有助於在不同媒介中保持色彩一致性。較常見的幾種卡其色調包括:
- 淡卡其(X11 Khaki):Hex碼為 #F0E68C,RGB值為 (240, 230, 140)。這是一種偏黃的淺褐色,明亮且帶有溫暖感,是許多設計中常用的「卡其色」。
- 卡其(HTML/CSS Khaki):Hex碼為 #C3B091,RGB值為 (195, 176, 145)。色調較淡卡其深,帶有灰棕感,是網頁設計中標準的卡其色定義。
- 深卡其(X11 Dark Khaki):Hex碼為 #BDB76B,RGB值為 (189, 183, 107)。色調更深且帶點灰綠,顯得較為沉穩,常用於需要較強視覺質感的設計。
不同國家與語境對卡其色的認知不盡相同,美式英語中卡其偏向偏黃的淺棕色,而英式及澳洲英語則常指更深且偏綠的軍用色調,這些電腦色碼幫助我們在數位領域中準確表達與辨識卡其色。
四、卡其色成為全球戰場的制服標準
卡其制服在1857至1859年的「印度大叛變」(Indian Mutiny)期間廣泛使用,幫助英軍在與反抗軍的戰鬥中保持隱蔽。1868年,英軍在「阿比西尼亞遠征」(Expedition to Abyssinia)中首次正式配發卡其色制服。接著在「馬赫迪戰爭」(Mahdist War,1884–1889)及「第二次布爾戰爭」(Second Boer War,1899–1902)中,卡其色制服成為沙漠與熱帶地區的標準作戰服裝。英國軍隊為此研發了「Khaki Drill」(KD)輕質卡其布料,以強化制服的實用性和舒適度。美國軍隊則於1898年美西戰爭首次採用卡其色,並在1902年規定使用「橄欖褐」(Olive Drab)作為冬季軍服色彩,這種褐綠色調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多國軍隊沿用。
五、殖民地與官方制服的象徵
20世紀初,卡其色制服從戰場延伸至英國殖民地的行政和警察部門。從英屬印度、緬甸、馬來亞、肯亞到香港,卡其色成為警察、鐵道工人、文職人員以及校方行政人員的制服色。它代表了一種低調、整齊且實用的形象,同時也帶有權威與距離感。這種非鮮豔但穩重的色彩,成為殖民政府塑造「理性中立、井然有序」視覺形象的工具,甚至成為社會階層與權力的代名詞。例如東南亞部分地區,「卡其仔」一詞專指執法或監督人員。
六、戰後卡其的時尚轉型與文化象徵
戰後,卡其色從軍裝走向街頭與時尚。美國退伍軍人將軍用卡其褲穿入日常生活,李維·史特勞斯公司(Levi’s)早在1905年推出的卡其褲款成為牛仔褲的辦公室替代品。二戰期間,女性進入工廠工作,首次穿著卡其工作服,好萊塢女星將卡其褲塑造成反叛的象徵,進一步推升其受歡迎程度。1950至60年代,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與保羅·紐曼(Paul Newman)等明星帶動卡其褲風潮,使其成為美國陽剛、反叛的流行標誌。同時,輕薄且剪裁更為貼身的「奇諾布料」(Chino)褲款興起,與軍用卡其布料形成民用與軍用的雙軌並存。
七、卡其色的跨文化差異與語義混淆
「卡其」一詞在不同語言及地區存在顯著色彩差異。英式英語及部分大英國協國家中,卡其色可能指深綠色調,甚至與橄欖褐(Olive Drab)同義。1902年英軍將卡其色納入本土制服時,色調明顯較深且偏綠。美式英語則多指帶有微黃的淺棕色,或是帶黃綠調的棕褐色。法語中,「khaki」通常指橄欖綠,而一戰時期黃褐色則稱為「moutarde」(芥末色)。日本二戰軍服的「國防色」偏深綠,而現代日本所稱卡其色則偏黃。這些差異反映了卡其色作為顏色、文化和軍事符號的複雜性,且在不同語境下,卡其色的形象及內涵也有所變化。
八、卡其色與權威的象徵意涵
卡其色因其在軍事與執法上的廣泛應用,逐漸成為權威、紀律與控制的象徵。殖民時期,卡其制服幫助塑造一種中立、樸實但帶威嚴的形象。即使戰後,許多國家的警察與軍事單位仍延續使用卡其色制服,這種色彩的社會意義依舊深遠。1990年代,美國部分極右翼團體如白人至上主義者大衛·杜克(David Duke)及新納粹組織,改穿卡其褲與Polo衫,試圖以「正常、中產階級」形象掩蓋其極端主義,凸顯卡其色在政治與社會語言中的「潛藏權力」。
📌 小知識
- 「Khaki」一詞來自波斯語,意指「灰塵」或「泥土」,反映了其作為軍服偽裝色的起源。
- 1848年,英國軍官哈里·伯內特·拉姆斯登在印度首次引入卡其制服,用河泥染布以提高隱蔽性。
- 電腦顏色標準中,卡其色有多種定義,例如淡卡其(#F0E68C)、標準卡其(#C3B091)和深卡其(#BDB76B)。
📚 單字卡
- 卡其色 (Khaki) /ˈkɑːki/ :一種黃褐色,常用於軍服與時尚服裝。
- 偽裝 (Camouflage) /ˈkæməflɑːʒ/ :用以掩蓋或隱藏的色彩或圖案。
- 軍裝 (Uniform) /ˈjuːnɪfɔːrm/ :軍隊成員穿著的標準服裝。
- 旁遮普 (Punjab) /ˈpʌndʒɑːb/ :印度北部的一個地區,卡其制服的誕生地。
- 色調 (Hue) /hjuː/ :顏色的特定色相或色彩種類。
- 權威 (Authority) /ɔːˈθɒrɪti/ :擁有統治或控制權力的人或事物。
📝 學習單與參考答案
- 「Khaki」這個詞的語源來自哪種語言?它的字面意思是什麼? 參考答案:「Khaki」來自波斯語「khāk」(خاک),意思是「灰塵」或「泥土」。加上形容詞尾綴「-ī」,表示「像泥土一樣的顏色」。
- 說明哈里·伯內特·拉姆斯登為何要在英屬印度引入卡其色制服?這帶來了什麼軍事上的優勢? 參考答案:拉姆斯登認為傳統紅色羊毛制服在印度炎熱氣候下過於不舒適且過於顯眼,容易被敵人發現。引入卡其色制服使士兵與周圍泥土和沙塵顏色相近,提高偽裝效果,增強戰場上的隱蔽性。
- 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卡其色的定義和色調有何差異?試舉兩個例子說明。 參考答案:在美式英語中,卡其色通常指帶有黃調的淺棕色,例如電腦色碼 #F0E68C。在英式英語或法語中,卡其色可能指較深且偏綠的橄欖褐色,甚至在法語中「khaki」等同橄欖綠。 這反映不同文化對卡其色的認知存在差異。
🔑 關鍵字
卡其色, 軍裝, 偽裝, 時尚, 權威, 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