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特色之一,大概就是可以聽到各種大陸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些叔叔伯伯們說的話,過了二十幾個年頭,我還是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
除了外省方言,有些老兵到了台灣後娶的是台灣的姑娘,媽媽阿姨們是台灣人,因此台語也成為通用的語言一種。
隨著眷村改建為國宅,老一輩的人離開了國宅,取而代之的是未曾謀面過的新面孔,用老一輩的說法就是「外面的人也住了進來」。雖然村子的大門已經拆掉,但是大家的心裡的那道門依舊存在那邊。
新搬進來的,當然就是一些資金較足夠的人士,講得也就是普通的國語。但是不知為何,新進來的人,似乎就沒有那麼常互相打招呼,看個一眼就走掉。沒想到我們少了外省話,現在連招呼用的國語也少了許多。
我曾在想,眷村的多元文化是否也會慢慢被普遍成單單的幾種語言。雖然溝通是方便多,但是似乎就也少了當初那種怕聽不懂別人的話,而始終用心聽人說話的感覺。
下午到全聯買個東西,聽到了北京腔十分濃厚的太太,原來是位大陸的媳婦。慢慢走回家中的路上,菲律賓、印尼話也在耳邊響起。
原來眷村的特色並未消失,我們是台灣的一小個縮影,始終是社會的大熔爐,說著彼此的家鄉話訴說著自己的故鄉,走在台灣的土地上。
除了外省方言,有些老兵到了台灣後娶的是台灣的姑娘,媽媽阿姨們是台灣人,因此台語也成為通用的語言一種。
許多提及跨省籍婚姻的戲劇都會演出那麼一段,就是媽媽生氣時就會用台語抱怨,而老公雖然不太懂她在說些什麼,但肯定不是一些好話。
隨著眷村改建為國宅,老一輩的人離開了國宅,取而代之的是未曾謀面過的新面孔,用老一輩的說法就是「外面的人也住了進來」。雖然村子的大門已經拆掉,但是大家的心裡的那道門依舊存在那邊。
新搬進來的,當然就是一些資金較足夠的人士,講得也就是普通的國語。但是不知為何,新進來的人,似乎就沒有那麼常互相打招呼,看個一眼就走掉。沒想到我們少了外省話,現在連招呼用的國語也少了許多。
我曾在想,眷村的多元文化是否也會慢慢被普遍成單單的幾種語言。雖然溝通是方便多,但是似乎就也少了當初那種怕聽不懂別人的話,而始終用心聽人說話的感覺。
下午到全聯買個東西,聽到了北京腔十分濃厚的太太,原來是位大陸的媳婦。慢慢走回家中的路上,菲律賓、印尼話也在耳邊響起。
原來眷村的特色並未消失,我們是台灣的一小個縮影,始終是社會的大熔爐,說著彼此的家鄉話訴說著自己的故鄉,走在台灣的土地上。
Tags
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