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回憶盡在寶島一村

寶島一村

下午受家姊的邀請去看了寶島一村的戲劇演出,演出的過程讓我知道感想評論要寫些什麼,就是直接把我的感覺直接寫出來:「笑中帶淚」。整齣戲以三戶眷村人家的關係發展起來,搭配上人物之間的小故事作為陳述。雖然未必能將每個眷村居民的記憶都能精采表演出來,但眷村人物的特有氣氛跟互動模式,確實演活了大家記憶裡的那個時代,也悄悄打動了我的心。


寶島一村

有些話透過後人的嘴來重新訴說就是沒有那麼精準,就像要我來說說眷村的記憶究竟為何,我講出來的就是沒有比我大個十多歲的人講的精采,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那個比較辛苦嚴苛的時代,自然無法將那份甘苦談說得那麼清楚。


寶島一村

我們可以這麼看,眷村文化是從民國三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以後才出現的,主要當時是要為官兵眷屬提供一個居住的環境而設立。那時二、三十歲的青年小夥子就是外省人的第一代,明年即將一百年來算的話,現在最年輕應該也已經八十多歲,大概就是我們爺爺奶奶的那一代。隨後生下來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歷經六、七十年代社會風氣轉型時代,眷村記憶開始跟村外有了連結互動,造就出眷村有趣經驗記憶的年代;王偉忠就是屬於外省第二代出身的,因此他集合了長輩的記憶以及個人的經歷,才能和賴聲川老師創作出這部優秀的作品。

我的話已經算是外省人第三代後段班,眷村的回憶只剩下眷村每逢颱風就會淹水、做壞事會被婆婆媽媽接力傳話傳到我媽耳中、過年期間會有人拿出竹竿晒香腸之類的幾個畫面。也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當我聽到前一代所描述的那個眷村畫面時,我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的緣故,因為眷村也隨著時代在不斷地改變吧!

在民國九十年代,眷村的功能已經到達當初安家立命的目的,面臨到政府即將收回另作用途的時刻。數十年來眷村的改變相當大,從當初發給住戶的簡陋小屋子,到後來落地生根開始進行的小修、大修,到了最後甚至每戶人家都加蓋第二層樓,幾乎沒一戶人家的房子是跟政府給的時候一樣。就算熬過幾十年的風雨吹襲喜樂興衰,屋子最後就在政府的一聲令下走進了歷史的記憶當中。

我聽王偉忠說起眷村故事大概就在他們的老眷村拆掉的那刻開始,他召集村子的大家回到老房子去做最後的巡禮,也將這些回憶拍成了紀錄片作為保存,留給那些第四代、第五代記憶中沒有「眷村」這兩個字的孩子了解,我們的長輩曾經在這裡從無到有建立過一個不見得漂亮,卻是團結堅強的家庭。

天津包子

今天是最後的加演場,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看到這齣表演再度呈現,或者我們會透過影音DVD看到的機會比較大的些。走之前主辦單位孩告訴大家,憑著票根出門蓋個章就可以領取劇中反覆提到的天津包子。國家戲劇院外頭的天氣是有些冷颼颼,但手上拿著的包子卻還是相當地溫暖,有些人就乾脆席地而坐就開始嗑起包子。

這個畫面有些趣味,我想這些過來看寶島一村的觀眾應該大部分都曾是眷村的居民,如今也應該都搬離村子住到政府安排的國宅當中分散各地。如同王偉忠將自己投射到劇中的「小毛」把寶島一村的居民齊聚一堂般,我們這些住在不同村子、生長在不同年代的居民都回來了,一同見證了眷村的起與末。看見時代下人們面對環境劇變的那股韌性,在心中暗自細細品味著。


Ref.
  1. “《寶島一村》6/4~6/6 國家戲劇院加演,” 表演工作坊, 無日期, http://www.pwshop.com/performance.php.
  2. 天津包子提供廠商:台北六張犛饅頭, 台北市崇德街91號, 02-27382899.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