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鬧了,杜老爺子

新聞

民國九十六年的一月二十四日,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先生在處理麻煩的成語問題,對於「三隻小豬」列為成語典故,民眾們可是罵個沒完。記者還實際來到學校考考學生什麼是「三隻小豬」,成語造出來可沒一個跟教育部的網路成語典相同。


泉說

中正紀念堂前的俄國文學「三個巨人」讓我想到「大衛與巨人」這個故事,其實只要不斷地閱讀,就會看見同樣一個詞語被反覆地使用,最後就會背下來。如果凡是「需要記憶」、「背後有典故」、「常為使用」就稱為成語,似乎有點不恰當。

倒是學校老師可說是逆來順受,直說:「成語對古代的人來說,也是一種相當新奇的玩意;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創造新的詞語。」在九年一貫政策之下,老師為了保住飯碗也培養出相當強的生命力,不管是在何種政策之下都能夠處之泰然。

我也曾經用這個理由來說明注音文的存在,但是後來就體認到,中國的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於對過去的傳承進而精進。看到教育部並不能妥善地將過去的文學扎根到學生的教育中,不禁讓人感覺我們正在前進的道路是否是通往毀滅的道路。

杜部長以自己是胡適的信徒,拒絕在文章中使用典故成語,如果是一個文學大師,將會令人信服。很不幸地,杜部長的任期中,曾經出現過扭曲成語解釋、寫錯輓聯的事情發生。就好像是讀書讀不好的學生,會告訴學弟妹讀書是沒什麼用途的事情,看看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到,並不是胡適做了什麼錯誤的事情,而是杜部長有沒有資格進入胡適的大門。

信徒跟學徒可是不一樣,當學徒的可能每天在師父周圍繞阿繞的,想從裡面學習到竅門,這種人最後多半是會離開師門;並非他們沒有學到皮毛,而是因為他們學習夠多的事情,最後就衍生出其他的學門,這種人才叫做在學習。而信徒只是在門口望來望去,希望能夠見到裡頭的一面,稍稍窺視一點光,就沾沾自喜,自詡為信徒。


歷史

還記得去年(95年)二月份,詩人余光中因為課本中的文言文比例問題,告別謬思女神,讓左右手休息一下,回到現實社會中去批評杜正勝。當時杜部長的驚人一語:「余光中不正常」,這一句話等於是跟文壇的權威對打。

杜部長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呢?「我也是研究文學的。」

跟各位談談題外話,在 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 Sean Connery飾演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在寫完一本不朽的巨作之後隨即過著隱士的生活。而之後有關他的作品,全部都是後人對他的文評,並沒有任何一篇是與他接觸之後才產生的。

我曾有過一個懷疑,在課本文章後所附註的註釋可能有專家幫忙;但是文章真正的意含,豈是編者可以用兩百多字帶過呢?誰可以為這些文章作個註解,我想連本人都很難用文字完整表達崮中滋味。


結論

杜部長,一位從事白話文文學研究的學者,在教育部長的職位中,單單表現出研究者的缺陷面。我們沒有見到他對於文學的包容性,也沒見到他對事情的反省能力,自我沉醉在研究之中,相信研究結果即是代表一切。

以一己之想法,就認定那是全天下普遍的真理,當年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也是勉強給出個答案,今天卻被杜夫子以專家的身份斷定。如果這不是教育的失敗,那麼就是要準備把台南孔廟清空,當成杜部長的官邸了。

我們不知道杜部長還會作多久,也不知道其他學者與專業人士對他的看法,但你可以用這個當作很好的例子,告誡小朋友在書中發現前人的智慧,要將這些智慧帶往更寬廣的地方 - 這個世界。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