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導向的Makiyo事件

藝人Makiyo 事件差不多宣告結束,起因於 Makiyo 與同行日本友人友寄榮輝於2012年2月2日晚間十一點於國父紀念館附近,因為對司機提出開快車與拒付短程車資的不合裡要求雙方起了口角,最後友寄先生與 Makiyo 涉嫌對司機施加暴力甚至以腳攻擊被害者頭部造成住院治療。事後召開記者會,經紀公司採取保留態度,事件因為兩卷其他計程車司機的行車記錄器公布而明瞭。

整起事件發生,可以說是由媒體主導了整個辦案的進度。例如蘋果動新聞接獲司機被毆打,證實是 Makiyo 一行人所為;關鍵影帶曝光,清楚看到施暴過程的行車記錄器畫面。有點像是,新聞記者下達命令,要求警察去辦案蒐證;甚至公家機關也不用蒐證,只需要去傳喚,因為媒體已經在做蒐證的工作;到最後甚至也不需要判刑,因為記者已經用「影片就已經說出事情真相」、「大家心裡自然有公道」來「暗示」誰對誰錯。

普遍來說,一則新聞的生命決定於它發生的時間點。例如總統大選過後已經沒有藍綠兩黨的對立,任何一則新聞都可能成為頭條。一週當中,如果新聞發生在禮拜五,那禮拜六、日大概就是最適合發酵的時候,因為沒有其他重要新聞可以播報,當事者多半都不方便進行回答反駁時,媒體就可以私自進行蒐證報導,經過兩天的密集轟炸讓大家有一種霧裡看花羅生門的感覺時,禮拜一再緊迫盯警方的辦案進度,最後就能夠炒出一則好頭條。

以這則新聞來說,新聞的生命大約就是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直到2月10日判決結果出來時算是結束。期間,媒體不斷地以「民眾憤怒」來播報這則新聞的相關報導,每天打開新聞都是同一則新聞,究竟民眾是對於暴力感到反感,還是媒體的瘋狂報導感到厭惡而轉嫁情緒到當事人。

煽動群眾部分,故意塑造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立,例如「日本人打台灣人」。明明就是外籍人士在台灣涉嫌傷害罪,在外籍人士與新移民漸增的台灣,未來外籍人士發生被牽扯進案件的狀況只會更多,倒不是外國人都想欺負台灣人,而是就算是台灣人也會有喝酒醉、打人、撞車,難道外國人天賦異秉就不會嗎?別把新聞、運動,凡事都要挑起過去的紛爭,大家不會忘記過去,不需要一提再提,對兩國彼此都是傷害。

以一件新聞來說,因為 Makiyo 的身分與過去上節目的談話尺度,讓大家討論了「綜藝節目水準尺度」,似乎只要敢露、敢說,不管是素人或是過氣藝人都可以登上節目變成「通告藝人」。雖然與案情調查無關,卻讓大家順便說說對於現在電視節目的內容適不適當。老實說,節目還是會繼續這樣做下去,因為觀眾罵歸罵,遙控器轉到那台還是會停下來。你說誰是問題根源,就是雞與蛋的問題。

讓我感覺新聞要結束,是9日友寄榮輝在媒體拍攝下,跪在鏡頭面前說願意承受所有罪過,對不起台灣的民眾,因為當天 Makiyo 喝得很醉,是他挑釁引起整起事件,所以 Makiyo 延伸出來的行為由他來扛。10日的新聞,多出了友寄先生說 Makiyo 是他的女友。我還在納悶為何要這時候說這句話,不會因為兩人是情侶就會一起打人吧。大概有人覺得國族情仇已經沒效果,改由塑造出兩人同命鴛鴦的形象會比較吸睛,但也代表新聞沒太多好報導了。

整起事情,我沒談起網友的評論,只是不斷地想起之前由星木映像所籌備的「木偶人 - 鄉民的正義」。

網友不斷地討論,記者則聞風而來;倒不是正義的一方具有吸引人的特質,而是眾人習慣到人多的地方比較不會孤單,聚集起來自稱為「輿論」、「正義」。的確,正義的定義該由時代以及人們共同的理念所構成,但任何人舉著「正義」的旗幟,老實說大家也不用太相信,因為道德良心如果真的存在,那麼為何還要有人提醒你,在談話節目不斷地告訴你什麼是對的呢?

大家都有目的,每個人都在說謊,只是利益跟明顯度不同。

順帶一提,如果說 2011年最流行的3C產品是什麼,大家可能會說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但如果說接受度最高,可能就是行車記錄器。本次事件原本可能會變成羅生門,只有檢方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單就雙方說詞來判斷。卻因為兩支很明顯的行車記錄器影帶,最後只能說出實話。但媒體不要再用什麼「畫面會說話」,影帶錄到的只有拍攝者想看的畫面跟OS,只能說是「事實」不是「真相」,兩者有一段距離,別再故意把答案藏在問題裡。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