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電子書發展史

紙,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工具,從隨手寫下的便條指到歸納整合人類既有知識的百科全書、字典;小朋友在幼稚園中拿著蠟筆隨意的塗鴉到美術館中珍藏的曠世畫作最常使用的就是紙張。

最近電子書的話題重新被炒熱,就像之前提過的LED、太陽能發電、電動車等,被人們視作改善目前狀態的新型替代品。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得知這些反覆被人們提起的新科技是否真能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可以得知另外兩個事實,一個現正使用的產品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另一個就是目前的狀況處於最佳狀態。

紙張從近千年的反覆測試之下,目前的技術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是要什麼顏色、花紋、質地、磅數、透明度、反光度都可以製作出來,唯一的問題就只有原物料的先天限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技術再好沒有原料就是沒辦法。而製作紙張的材料就是木材,早期在製作時都是毫不忌諱地能砍就砍,直到人們發現大自然的運作當中樹木扮演重要角色時,才開始出現有了砍多少種多少的永續經營跟再生紙的循環利用的概念。可惜你要讓一株小樹苗長大到跟人們砍掉樹木同樣狀態時,人們已經進行到不知第幾輪的伐木作業,也就是人們的超額需求無法讓大自然承受。

環保議題會造就替代產物新興產業的誕生,石油危機時大家就想到要尋找新能源,因此推出太陽能車、電動車的概念。地球暖化、自然資源嚴重消耗的現在,人們想要節省紙張的利用,好讓那些當做紙張原料的樹木扮演好地球生態平衡的角色。這時人們靈機一動,何不讓目前取代紙本作業的電腦來多扮演一個角色,像是....電子書呢?

每項新點子的誕生都面臨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通常第一關往往就會被卡住,就是成本問題。電子書的概念非常直覺,就是把電腦當成書本來用。講起來是很容易,問題是軟硬體方面就讓研發人員碰釘子,硬體面像是內建的處理器、記憶體、觸碰螢幕,軟體面則像是作業系統、電子書格式,當然別忘了使用者的感覺,例如是否習慣透過螢幕閱讀資料、看書翻書感覺、畫線做筆記等小細節。

硬體方面通常是比較好解決的,因為隨著技術進步往往會讓成本大為降低,當初做不到的事情過了十年之後一切都會改觀。例如大家看過的阿凡達電影,導演詹姆士.柯麥隆等了十二年才讓拍片技術跟上腦袋中的想法,將3D電影帶入我們的生活當中。現在家庭中使用的光纖網路,是當初達康(.com)網路泡沫化時期就埋設到海底的產物,但為什麼是等了快二十年才開始普及到大眾當中。硬體發展可以降低成本,但成本降低之後人們要花多久才可以接受呢?

多年前人們上網只是為了在某個網站上查詢一段資訊就離開,因為當時的網路根本沒有任何有趣的事物;如今食衣住行育樂,網路有哪一項不能包辦?當使用者習慣網路、廠商覺得有利可圖,在雙方面供需達到共識的時候,才是該樣商品成功推廣的時刻。但就此時此刻電子書面臨到的,純粹是在尋找紙張替代品的趨勢下而發展出來,而非使用者覺得有需求而誕生。這代表電子書目前只克服硬體部分,在軟體跟使用者意願這兩道高牆都還沒有跨過。

一開始就舉出的太陽能、電動車等替代產品為例,就是點出電子書發展史跟這些先驅產品雷同。通常都是由某個非常有遠見的廠商,可能在睡夢中或者跟同事喝咖啡吃甜甜圈時想到然後大叫一聲,「這就是未來的趨勢!」緊接著這位「先知」會成立公司、大舉招募資金、規劃出詳細的目標跟理想的預期(注意,不是理性的),要搶在競爭者到來之前成為新市場的龍頭,但往往還沒有等到開花結果就因為收益不如預期而倒閉。

平板電腦(或電子書)走過十個年頭,硬體成本大為下降許多,對使用者來說雖然還不是很能接受,但比起十年前貴得要死的價格要好多了。使用的作業系統也拜觸碰螢幕的出現,不再需要用鍵盤或方向鍵來控制,能夠更接近閱讀的習慣使用手指操控。如果說還有什麼原因使得人們不會用電子書,那就是電子書價格與最重要的書籍來源稀少為主要的推力。

有點像是一個循環僵局,紙本書籍便宜,人們偏好去看紙本書;人們很少看電子書,廠商因此不願意生產電子書又或者生產比較昂貴的電子書謀取利潤;使用者覺得電子書太貴,選擇看紙本書,依此循環。

至於電子書來源部分,我到目前仍舊抱持著MP3音樂發展史的概念來看待。iPad的發行帶起雜牌電子書出現,這點挺像當年iPod帶起平價MP3的發展。如果複製iPod成功的經驗,那我們就要思考數位書籍是否也能像是當年數位音樂一樣取得容易。

經濟學上會利用兩個策略的效果來判斷誰的影響力比較大,同樣道理也可以從合法與非法兩個層面來分析哪個是音樂播放器盛行的原因。音樂播放器的內容是數位音樂,那麼數位音樂的來源又是哪裡呢?普遍認為是從CD唱片轉檔手段,其實仍屬於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因為廠商並沒有允許你有CD的重製權利,而你卻私自將它變更為數位音樂,頂多仍可用「備份」的理由來合理化。從此可知合法音樂應該是由音樂公司作為發行的格式,委託某家廠商作為購買平台,例如國內的KKBox與HiNet,國外的iTunes Store與亞馬遜數位音樂販售。唯有透過以上方式取得的,才算是合法的音樂平台。

但以上舉例的這些取得管道,多半都是在數位音樂流行之後才誕生的,可見這些並非數位音樂流行的濫觴,只是底下延伸出的合法音樂支流。其實大家不說出來的心裡話,都知道這些音樂的來源可來自BT、P2P的私人非法分享。為何非法管道往往比合法管道來得有效果,除了歸咎成本因素之外,方便性應該也是主因。合法管道像是你面對公司直營店一樣,你的選擇往往只有一個;非法管道像是百貨公司外的路邊攤,跟你說這些是公司的外流貨,雖然冒著會有瑕疵的風險,但是你有更多的選擇,而起沒有中間繁複的認證、交易程序,促使地下交易比檯面上的要來得迅速有效率,也成為推動市場卻也是破壞市場的主因。

合法管道的麻煩限制造就非法市場的誕生,非法市場的熱銷創造合法管道的建立,這就叫做需求創造供給。還記得iPhone當年發行時根本沒有銷售道台灣的打算,人們從美國、日本、香港等地挾帶水貨進來台灣;這種舉動讓中華電信注意到有利可圖,這才跟蘋果談定代理事宜將iPhone引進台灣。回頭看電子書的話題,人們對於它的正常定位「用來閱讀」並沒有太大的需求,看中的是它的附加娛樂效果;如果是這樣的話,在iPad熱銷當中其他跟進的廠商必死無疑,因為他們真的就是設計成電子書的功能,至於新奇好玩這個必要元素缺乏的話就只是搭上順風車的砲灰了。

順便提到昨天看的消息,美國在幾個學校實驗用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當做取代教科書的工具,結果並沒有超乎大家的預期,失敗了。學生表示在上課尖峰閱讀時間時,使用紙本教科書似乎還是比較優秀;但這不表示Kindle沒有用,因為拿來當做休閒閱讀時的工具還挺不錯的,只是他不是正式場合的料。會在學業上失敗有因素,因為電子書的設計就是單向平台,人們只能閱讀卻不能自由添加內容。這方面代表手寫文字技術還沒成熟,學生只要遇到黑板上出現方程式跟圖表時根本就是鬼打牆,這點就連使用個人電腦都沒辦法輕鬆克服。

今天我如何看iPad誕生的意義,我想蘋果目前拿iPad敲開了電子書的大門,促使市場透明化迫使廠商將他們手頭上的王牌都打出來,雖然挺多人很明顯是在偷雞唬人。我認為電子書未來成功的必要條件大概有幾點,像是進紙式掃瞄器技術、OCR文字辨識技術、筆跡辨識技術、合法電子書管道建設、數位書籍加密防盜技術、出版商願意發行數位書籍、只能合法下載電子書的閱讀器出現,以上為檯面上的必要過程;檯面下的有個人數位書籍製作軟體推出、合法數位書籍加密防盜技術的破解、(合法與非法)數位書籍分享平台推出、電子書閱讀裝置的系統破解、自由上傳電子書到閱讀裝置等。

目前的大環境看起來就像是拓荒時代,廠商目前是走一步看一步,領頭的幾個人會怎麼走可能就是未來重要指標。就像之前提過的,硬體技術終將克服,成本終將會降低,廠商賣得還是一樣貴死人來賺取暴利,最後決定的關鍵還是人們的接受度。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1 留言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