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小孩

製作人 王偉中拍了一部名為「偉中媽媽的眷村」,在建國二村被全部拆毀前用影像記錄下來,作為王媽媽的母親節禮物。他沒想到原本只是送給媽媽的禮物,卻格外受到大家的重視。在母親節當天也會在中天電視撥出,作為所有眷村媽媽的最好回憶。

我的童年是在眷村,過的生活沒有像三四十歲的人過得那麼精彩,每年頂多就是下課玩玩遊戲而已。眷村生活也隨著社會風氣而改變,過去單純的生活添加了一些問題人物,但基本的人情味沒變就是了。當你作了甚麼壞事,儘管媽媽還在上班,下班的路上遇到買菜的婆婆媽媽也可以得到即時訊息,等我回到家裡就是好玩的時候。

住在隔壁的鄰居扮演的角色,通常就是勸架,不過我從來沒有得到即時的幫忙,畢竟這是家務事。眷村的特色,母親通常扮演了管教的角色,而父親的身份通常不會太嚴厲管理(軍官就不知道了),多半打得最兇的就是媽媽。記得過去友雞毛禫子,那種東西打起來很痛,我認定當初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小孩方便使用。其他像是水管或是衣架,這些平常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教訓小孩的時候還真好用。

比起眷村每逢颱風一定淹水的慘況,幫到國宅之後已經不知道甚麼叫做淹水。過去看著老舊的冷氣機外,狂瘋狂嘯的聲音如同外頭有一列火車疾駛而過,我經常會擔心這個加蓋的二樓會被吹走。談到加蓋,眷村通常是平房,也就是只有一樓的房子。但是以前環境不好時,大家庭都擠在一個房子難免覺得擠,於是很有默契地蓋了第二層,有錢一點的可以蓋第三層。由於非標準建築規模,所以要定期維修,不然木造房子很容易被蟲蛀光,我就曾在老爸維修樓面時,踩到較薄的三夾板位置而摔到一樓,那是我第一次感覺還好我們沒蓋到三樓。

比起現在,我其實不曉得環境算好還壞。至少我們不用擔心日曬雨淋,比起過去生活要好。但現在的人,回到家中就是把大門鎖起來,遇到鄰居打招呼都不會打。想起過去被我媽最常罵的就是,「看到人也不會叫」。現在倒是知道,如果真的連這句話都不會說,那眷村的文化就終結在冷漠之中。還好有老一輩的在,遇到隔壁鄰居小孩也會聊天,如果是我們,可能就是寧可老死不相往來。


以前沒有數位相機,也沒用文字紀錄;如今我可以用文字表達我的想法,卻怎麼也記不得了。

小泉

喜愛用文字說明自己眼中所見的一切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